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2018-06-11刘宁
刘宁
摘 要:面对日趋激烈人才竞争和严峻就业形势,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这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地方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首要任务,应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出发,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以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应用型人才,进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实践能力 培养环节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083-03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说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从重视理论向重视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转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目前,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存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地方院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因此,地方院校应积极加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重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安顺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黔西南民族师院等地方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与分管教学的领导、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并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构建不够合理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主要是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是停留在口头或理论上,如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裁判能力、运动训练、场地器材的基本知识、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这些实践技能类的课程内容,由于教学时数较少,学生人数又多,因此学生实际锻炼操作的机会还是欠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不足,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2 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时间短,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教学中虽然安排有教育见习,但时间少且不定,比较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实习做准备的作用。教育見习往往注重观摩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忽视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组织的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忽视了与中小学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基础教育还是了解甚少。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高等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性课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也有顶岗实习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一是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只有10~16周,其中包括见习、试讲、听课、评课、总结等,而实际投入实习的也就只有8~12周左右,并且要对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校运会和班主任等工作进行全面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二是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同学大四上学期就急于联系工作,实习时间不足且投入精力有限,使实习质量大打折扣;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报考研究生,而实习期间正好是考研复习的重要阶段,使得这部分学生忙于复习考研而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习。三是分散实习,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实习,学校只能通过电话或QQ等形式进行实习监控了解实习生情况,对实习过程中的检查与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也很难保证实习的效果。
2.3 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实验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调查地方院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地方院校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资金较为短缺,使得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另外也缺少专任教师的指导,不能保证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操作。二是地方院校虽然都建立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完善,且实习基地监管体系欠缺。地方院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主要采用分散实习,这样缺少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和督促检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质量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2.4 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机会少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以赛带练、以赛促练,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学校及学院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不甚多,学生缺少组织体育活动和裁判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二是成立的各种训练队也较少,集中的强化训练和进行分散训练不能形成长期的训练机制,要有比赛才参加训练,这对锻炼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参与编排、组织竞赛及裁判的能力培养极为欠缺。三是对学生从事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培训不足,经常开展体育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不多。
2.5 社会实践不足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运用体育教育专业所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与提高技术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体育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不够紧密。二是与学校团委、工会建立联系不够。三是与学院学办、学生处、团委、各种运动项目协会、社团、俱乐部结合不够。
2.6 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是检查毕业生能否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指导教师和学生。二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各环节不能紧密相扣,有脱节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由于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较多,既要上课又要搞科研等,导致指导老师没有更多精力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四是第八学期论文撰写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相冲,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的工作中,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单一的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或毕业论文等环节,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践能力提高的问题。要授以扎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配置结构合理的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学时,并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3 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
3.1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各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一定要渗透到各课程的教学中。一是实践课程在课堂上既要加强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理论学习,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可以使学生在今后教学中既会做动作又能够讲解。二是在专业实践课中,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组织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场进行裁判实践,教师进行临场指导并及时纠错,使学生积累临场比赛经验,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动竞赛的编排与组织、裁判能力、场地的设计、小型比赛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三是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和完善“三纲两书”,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使各项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以达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3.2 加强教育见习与实习
教育见习与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学中应增设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等内容,从多方面强化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体育教育见习从大一开始连续六个学期进行,选派优秀的指导老师指导固定的学生,依托实习基地,在校内或校外进行见习,既观摩指导教师校内的公共体育课,也到实习基地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并进行模拟实习等;体育教育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体育教育见习与实习几乎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实现“全程见习实习”的教学培养模式。结合学校体育学、教学法等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中小学教学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备课、上课、说课的能力培养以及教育见习、观摩、试教等培训力度,使学生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与基础教育接轨。
3.3 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对有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建立长期的、数量充足的教育实习基地对加强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检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与中小学的纵向联系,加强对实习学校的情感投入、经费投入、智力投入,并通过毕业生的资源优势,与中小学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进一步加强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以赛带练、以赛促练,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内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和课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增加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和裁判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训练队,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也可以进行分散训练并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锻炼提高技术技能和参与编排、组织竞赛及裁判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应经常有计划地组织体育基本功大赛和教学技能大赛,主要包括投篮比赛、课堂教学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等,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以赛带练、以赛促练”的教学理念,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参加省、市各级竞赛,不断促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5 社会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检验学生运用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积极参加企事业单位、健身中心、社区群体活动、各社会团体、协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提高技术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体育人才。与学院学办、团委、工会以及各学院建立联系,由学校以及各学院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编排、组织比赛和担任裁判等工作。在学生会、团委组织学生建立的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等各种运动项目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行实际指导的能力,从而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3.6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要能更好地促进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指导教师和学生,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学院首先制定毕业论文实施方案,让学生了解科研方法和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学生选题、开题、初稿、二稿、中期检查、三稿及定稿、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各环节的监控和督促,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更好地体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4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实践活动来进行。地方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以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应用型人才,进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2] 张永贵.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西学院学报,2007(2):80-82.
[3] 汪元榜.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改革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7(6):86-90.
[4] 吴海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途径研究[D].河南大学,2008.
[5] 时立新,宋永晶,夏贵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