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所引发的痛点与双创驱动下的优化策略
2018-06-11吴健高明阳赵金巍廖仲珂
吴健 高明阳 赵金巍 廖仲珂
摘 要:学科专业调整与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早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当前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主要存在着,培养目标错位、专业的内涵口径过大、课程内容“模式化”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逐渐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痛点,本文结合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分析。把握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问题并以体育教育毕业生的痛点作为课程调整的创新点,对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 课程方案 痛点 双创驱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128-02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指导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培养有所专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师为培养目标,到90年代末期为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要求体育教师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体育教学理论和具有体育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学计划,再到使用十五年之久的03年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称《课程方案》)将培养目标的内容扩充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多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不断扩招,让许多学生通过体育特长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出现了许多就业问题,相当多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并没有从事体育教师行业,更有甚者不愿意以教师为职业为个人追求,长期待业在家。显然,《课程方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指导方案并没有发挥出真正作用,有批评者甚至认为03版《课程方案》导致了现如今体育教育专业的“沉没”[2]。分析03版《课程方案》在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背景下给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带来的痛点,并以痛点为创新点驱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提出相应建议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实际意义。
1 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引发的痛点
1.1 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口径过大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途径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基本相似,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基本内核并朝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努力。这体现了在世界体育教育专业发生着以体育教师为培养主体的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的趋势。在03版《课程方案》提出了要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但只字未提如何掌握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于是就出现了专业内涵口径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错位,因此全国多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没有开设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方面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仍然只掌握体育教学技能,无法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以这样的《课程方案》作为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反而造成了专项技能学习自上而下的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内涵口径过大逐渐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一个痛点。
1.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下降
目前,各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了由“专”到“通”的转变,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中主干课程存在着交叉现象,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概论等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主干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学习的侧重点的不同,而高校配备的师资水平有限并且没有按照专业的不同特点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仍然出现两个专业的学生上一堂理论课的情况,因而出现体教专业和社体专业的知识水平整体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因此掌握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灵活运用运动技术的基本传授方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3]。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社会体育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培养现象[4]。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出现偏差,搞不清专业的学习及就业方向,破坏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以人民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理想的形成。
1.3 新时期下城乡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就业率严重下降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大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体育教师的空缺逐渐扩大,而经调查,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愿意到农村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不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这就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严重下降。“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主要痛点。
2 双创驱动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优化策略
2.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质量效益优化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仅是量的指标,还有质的衡量。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既要追求办学效益,又要遵循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确保教学的质量。提高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质量水平,是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重中之重,大学要加强与民办及公办中等学校的交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通过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积极反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与革新, 实现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内涵发展,课程的设置要以质量和效益的統筹为基础,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特色优化
课程特色优化是指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时充分考虑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优势,培养各高校在专业内容上、目标定位、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化创新理念。以实际教学内容的应用为引导,不断丰富体育教育本科课程的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课程的定位,并在定位中不断探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安排及专业方向的特色创新。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综合优化
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基础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课程形式多样化这三个层面的结合。教学内容的创新要结合中小学课程的内容,从体育教学的实践角度来把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革新。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形式,在课程组织上过于单一化,现如今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效果正在逐渐下降,互联网视频课程的兴起,使得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专业课的知识,这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对专业技术课程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教学的效果带来冲击。
3 结语
痛点是产生创意、催生创新的先决条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驱动是很好的切入点,推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调整,就要开展积极的协同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是一个需要系统化的工程。不断学习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理论,把握当前新时代下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就业的发展方向,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为目标,最终达到克服痛点,开辟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 2003.
[2] 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3] 唐炎.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体育学刊,2014,21(2):61-64.
[4] 王莹.新中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结构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5]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