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2018-06-11朱宁宁
朱宁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稳固化,作为一项深受大众所喜爱的运动事业,篮球教学的水平也是不断提升,篮球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强化相关人员的认识,这里就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方法展开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篮球运动 体能训练 基本原则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049-02
篮球运动的发展,使得现代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不断提升,这对于参赛运动员的体能表现,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要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那么首先应该确保其能够具备优良的体能,对于竞技运动而言,在21世纪中,运动训练应该朝着更具科学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了解到,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要落后同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于这一点,相关教职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 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1.1 提升球员的实战能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分析,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对篮球运动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负荷刺激,属于是对运动员的有机体展开生物改造的过程,并且这种持续性、系统性的负荷刺激,可以帮助运动员的身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使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确保球员在高强度的篮球比赛中可以表现得游刃有余。随着球员体能水平的上升,运动员队伍负荷的刺激也会随之提升,竞技运动的发展表明,科学化的运动负荷,以及系统的体能训练,是强化球员能力的根本,一些体能较差的球员,在比赛的后程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并且主动进攻的意识也比较薄弱,而体能相对优秀的球员,可以更为积极地进行出击,尤其是在比赛的后半程,体能优秀的球员,可以展开有效的攻防,有利于取得最终的胜利。
1.2 奠定相应的战术基础
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篮球的技战术水平,同国外相比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但是在体能方面,我国球员同国外优秀球员相比较,还有着比较显著的差距。现代化篮球比赛的对抗也越来越激烈,对于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表现的技战术要求也是不断提升,没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很难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发挥超水平的运动技术,更无法完成有效的进攻、防守战术,所以,强化球员的体能水平,是提升篮球运动的重要基础。
2 高校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篮球体能训练上,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影响篮球体能训练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表现上,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种,教师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利用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忽略了专门的体能训练和身体训练内容,间接导致学生对于现代篮球比赛中激烈的体能对抗缺乏全面性认识;第二种倾向于脱离了篮球运动特点的体能训练,比如借助田径场上的长跑、杠铃下蹲来代替体能训练,收效甚微。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我国篮球体能训练起步较晚,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体育教师进行担任,缺乏专职的体能训练教练。
2.2 缺乏深入研究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应该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比赛成绩,以及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展开说明,也即是对项目特征进行强调,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需要对篮球这项运动的项目特征展开详细的说明,这样才能实施正确的训练活动。在篮球运动中,有超过90%的能量来自于无氧供能,所以体能训练的重点,应该对球员的无氧供能能力展开训练,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球场上,对于球员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缺乏合理的认识,并且忽视了对抗性体能、技能型项目的教學,未能在篮球训练中就速度、力量和对抗性的特点进行彰显,在日常训练活动中对体能训练缺乏深入的研究。
2.3 训练手段老套
在篮球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当前不少高校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训练的手段过于老套。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当前中美篮球体能训练中,一个主要的差别就是对训练周期的划分,存在着理论上的不同,当前我国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所采取的周期划分方法是根据马特维耶夫周期模型进行的,在体能训练上,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一些高校的体能训练活动,教师在开始之前,并未制动出详尽的计划安排,且对于相关参数内容,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根据部分球员的反应,在体能训练上,弹性不足的问题,运动员个体差异受到忽视等情况,都对整体的训练效果产生了阻碍。
2.4 球员素质不佳
在篮球这项运动中,要想帮助球员取得好的成绩,那么首先应该确保其能够拥有超强的体能,尤其是在无氧代谢方面,要表现得足够优越。根据横向对比的结构可以了解到,欧美球员在体能方面,主要表现为高、凶、狠等特点,而中国球员在体能上,与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除了先天性的约束之外,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参训学生的无氧代谢能力还存着一定的不足,激烈的攻防对抗、频繁的身体接触,这些都需要球员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球员体能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体能训练方案的进行,并且一些不正确的训练观点,也制约了学生体能的发展。
3 篮球强队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3.1 多种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同国外的篮球体能训练相比较,我国高校篮球体能训练的理念还有待强化,在一些篮球强队中,其体能训练的理念相对比较完善化。比如在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中,法国提出了技术、战术、体能等三项致胜的关键,所以,在进行篮球体能训练的时候,教师应该强调技术、战术和体能的同步发展。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球队的体能训练贯穿于整个赛季,系统化的篮球训练,囊括了上述三点关键性要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不妨根据这种情况,使多种训练内容进行同步化的发展。
3.2 体能训练途径的多样化
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篮球运动员要想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中保持良好的体力,那么势必要采取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方法。结合当前的实际后发现,国外的篮球强队,在体能训练上,所采取的方法都是比较多样化,并且训练的科目也是多种多样,体能训练始终贯彻于体能训练的各个阶段。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认识到,国外一些篮球强队的体能训练理念,就是在战术、技术训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结束阶段,开展有效的体能深入化引导,并且其在训练强度的选择上,也与篮球运动比赛极为相似,所以,教师在高校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不妨模拟实战训练的内容,强化整体训练的效果。
3.3 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化
在体能训练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也应该强调科学化的内容,尤其在力量训练上,除了杠铃训练外,还应该适当增添一些跳跃训练,并且利用综合力量训练器,电刺激力量训练等科学化途径,展开组合力量的训练;还有,在进行耐力训练活动的时候,教练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田径式跑步训练,要争取在耐力训练的基础上,帮助篮球运动员开展间歇式冲刺跑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更加适合篮球这项运动的特点,不仅仅可以对球员的耐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球员自身的爆发力。
3.4 体能训练思路的综合化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综合化的训练理念,可以在一般体能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展专项体能训练,进而确保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可以获得较强的实效性。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将一般性体能训练设定为主要内容,将专项体能训练设定为辅助内容,同时注重专项体能训练与一般体能训练的有效转换,进而满足篮球比赛的实际需求。
4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4.1 引入创新型体能训练思路
在对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思路进行创新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实践设定为主要的发展标杆,并且对参训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态技能指标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分析,然后再对各类训练方法展开组合、创新。运动训练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训练实施者对训练方法的驾驭水平,所以教师在对体能训练的内容进行创新时,不妨针对学生的实际训练特点,展开区别化的对待。还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干预,教师可以对训练方法的组合形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分析篮球专项技术及动作结构的特点吻合度,并且将各项身体素质的内容展开组合训练。
4.2 将周期训练定为核心内容
开展篮球体能训练过程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和计划性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强化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教师必须要按照计划系统,展开长时间的体能训练活动。对于球员的技能能力和运动素质,要在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中进行不断的提升。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多年训练的计划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球员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训练周期,并安排各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和负荷。还有,在执行体能训练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白,体能训练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要是不断深化训练手段,提升负荷强度,争取一个周期比一个周期更加系统化。
4.3 改进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在对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进行改进的时候,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弹跳力量的训练上,要将弹跳训练的次数控制在3~4次,并且每周的训练活动不能间断,保持一定的强度,给身体恢复的时间。进行半蹲跳训练的时候,起跳垂直距离也不能低于20cm,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身体素质、腿部力量进行适当调整,而且在训练活动中,也可以穿插進一些纵跳、脚尖跳的内容;其次,在灵活性训练中,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针对平衡能力、速度能力和力量训练,展开综合性的引导。
5 结语
在高校篮球运动中,对于其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清醒的认识,作出客观化的分析,落实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提升高校篮球运动的整体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江洋.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1-5.
[2] 陈劲松.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2):106-107.
[3] 赵志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