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
2018-06-11魏小明刘小龙金正程
魏小明 刘小龙 金正程
摘 要:本文立足于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問卷调查等方法,对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参赛机会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发挥重庆市排球协会的作用,缩小队伍水平之间的差距,旨在为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借鉴,为重庆竞技排球的辉煌尽一丝微薄之力。
关键词:排球 后备人才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a)-0251-02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浏览中国知网,查阅重庆高校图书馆书籍和政府相关文件等,查找国内外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专家访谈法
对重庆市体育局以及区县体育局相关专家、重庆市青少年排球教练员代表和资深排球专业人士、重庆市国家级裁判员进行访谈。
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现状
3.1.1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布局
2017年重庆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共有15所中学,23支队伍参与本次比赛,其中男队14支,女队9支,然而,据资料显示重庆市共有142所高中,与庞大的基数相比参赛学校少之又少,参加本次比赛的学校仅占16.1%,主城区中学数量约为50所,参赛学校所占比例为18%,区县参赛学校仅仅占到6.5%。
3.1.2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年龄和训练年限
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6.5岁,训练年限为3.2年,训练年限长的队伍成绩相对好一些,如,八中、巴蜀、暨华、育才、求精等,他们的训练年限大多在3~5年之间,如若训练够科学、够系统,成绩肯定名列前茅,北碚田家炳、重庆田家炳、忠县、潼南等学校,训练年限较少,多在2~3年之间,成绩在中游,江津、忠县拔山、南坪等学校训练年限在1~2年之间,由于训练年限短,故成绩相对靠后。整体来看,重庆市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年限少、时间明显偏晚,不利于运动员的发展。
3.2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训练
3.2.1 训练次数与训练时间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训练次数和时间分成两类,第一类以八中、巴蜀、求精三校女排和暨华、育才、田家炳三校的男排为代表的6所学校,他们每周的训练次数在6次或6次以上,有时根据需要周末会全天训练,每次训练2h左右,寒暑假采取假期集训的方式训练20~30d不等,假期集训为全天训练,他们的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相对较多。综上所述,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训练时间不平衡,大部分学校训练次数较少,密度较低,严重影响了技术的掌握与发挥。
3.2.2 对待学习和训练的态度
在对待学习上八中男、女排是全市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仅球打得好,而且文化课成绩也相当不错,每年都有排球队的学生考到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与普通生相差无几,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学校学生,学习文化课知识较为被动,虽然教练员也一直要求队员学好文化课,但是,队员们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与之意愿背道而驰,再加上受比赛和训练的影响,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一落千丈。
3.3 重庆排球后备人才比赛状况
3.3.1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参加比赛的情况
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全都参加重庆市级比赛,参赛率为100%,他们共参加重庆市级比赛两次,一次为2017年11月由重庆教委举办的,重庆市中学生排球比赛,另一次为2017年5月由重庆市体育局举办的,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参加各区县级比赛的队伍较少,只有30%左右,说明区县地区排球运动普及度不高,区县地区参与排球比赛的机会少。另外,通过中学生比赛成绩选调前三名队伍互相组合,代表重庆市参加全运会等项目,部分学校如求精中学通过参加区域业余联赛来增长比赛经验。
3.3.2 重庆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大部分以升学为目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既可以拿到文凭又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还可以继续打球,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相比之下他们更想进入高校,这类人群占42%,选择进入专业队继续深造走职业化道路的人群占35%,改行学习其他专业的人群占33%。
3.4 教练员基本情况及对待训练的态度
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教练员大多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排球专项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运动经历,而且还具备了排球相关的理论知识,成绩稳定且靠前的队伍,教练员都会根据训练大纲和学校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安排,更有甚者,教练员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训练内容,提高训练质量,在每次训练前将训练计划告知运动员。训练前制定训练计划,将训练计划告知运动员,表明教练员对训练非常重视,这类教练员占33.3%。
4 结论
(1)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基础薄弱,重庆主城区好于各区县。
(2)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各学校训练时间密度不平衡,参赛学校水平呈两极分化,大部分学校训练次数少,密度低。
(3)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大部分学生对待训练的态度较为消极,学习和训练不够主动。
(4)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参加比赛的机会太少,尤其是区县级比赛和市级以外的比赛。
(5)重庆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5 对策
(1)继续在主城区推广排球运动的普及,开设排球夏令营、冬令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扩大对区县校园排球的扶持力度,增加比赛次数和各类形式的比赛。
(2)针对重庆市青少年排球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政府或排球协会采取帮扶政策,提供资金或人才的支持,使之缩小与高水平学校的差距,增强重庆中学生排球的竞争力。
(3)参加比赛次数可设立分区赛、升降级赛,改变赛制赛会制与主客场制相结合,可将比赛放在假期,不会影响学生学习。
(4)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代表队教练员学习理论和实践并参加考核,考核成功者,可继续担任教练员职务;政府可以调整相应政策,鼓励教师担任教练,奖励成绩优秀的教练员,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5)充分发挥排球协会的力量,拉赞助、搞宣传,既可以解决经费问题,又可以提高排球比赛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协学院语言研究所词语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董聪敏.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对比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