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6-11崔辉
崔辉
摘 要: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体育事业的引导与扶持使得过去的体育发展制度开始转型,体育行业尤其是田径项目在加快成长步伐,而竞技体育现存在体育从业者发展差异过大和人才流失现象,这两者共同驱动着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备受瞩目。我国田径后备人才以国家体育部为主要机构,所以也决定了经费来源上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援助有所不同,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经费来源则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立足于以上状况,如何提高我国田径后备人才质量是所有体育行业从业者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田径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204-02
近年来我国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使得体育盛事的举办在燃烧国民爱国热情上是其他比赛无法望其项背的,也就是说,长久以来处于劣势地位的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不仅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而且实现了体育行业的大步发展。即使是在“拿冠军”已经不再成为中国人荣誉感的唯一来源的今天,我们也依然不能松懈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
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近些年我国田径运动员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还是在北京田径世锦赛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尽管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战略等因素,但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些喜人的成绩是在我国对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体育强国的需要,在过去,国人把运动会中金银牌数量看做是荣誉感与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唯一来源,认为竞技体育是彰显我国综合实力的唯一载体,所以那个时代的体育运动员尤其是金牌运动员多少带有民族主义色彩;但在经济赶超日本、国际影响增大、文化自信逐渐确立的今天的中国,国民的民族荣誉感不再以竞技体育中的金牌数量为唯一来源,所以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更要重视。因此,无论是国家体育部还是国民、体育爱好者都应该在修建优秀田径后备队员的梯队上贡献力量。
2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 “体教结合”模式
田径后备人才作为国家田径项目运动员的摇篮,除具备基本的运动天赋和较强的身体素质外,还应该经过国家专业的体育训练。具体来讲,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对象应该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作用。
在校园培训系统中,拥有资源优势和优秀师资的专业化的田径学校为学生即潜在的田径后备人才提供训练,但由于学生数量的庞大决定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今后都会从事田径事业,有些孩子是受到了家长的压迫才接受田径训练的,这样在孩子年龄不大没有找到兴趣的条件下,学校体系的培养只能也应该以文化课的学习为主 ,而田径项目的训练时间多集中于课外进行。
相较于校园田径培训系统的重文化轻训练,体育培训系统的文化课和田径训练比重基本持平,与现在的“体教结合”模式即校园田径系统与体育田径培训系统结合的新形式相比,在过去很多省份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都以体育培训为唯一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2.2 专业的田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给国家田径队注入新鲜血液,我国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单项高水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其选拔对象面向国内所有专业和非专业体校的学生,以“领导看中、教练用心、学生尽力”为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上级领导和国家体育部门甚至是其他部门的扶持,还需要有教练的尽心尽责以及学生的努力三方共同作用。近年来,一些省份和自治区的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储蓄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有国家政策补贴作为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单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为国家田径运动输送更多在田径运动中有所建树的后备人才。
2.3 少年趣味田径运动
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尤其是处于兴趣激发阶段的小学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依赖于兴趣的产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激发也是一样。田径训练机械在设计上多以成年人的训练强度和身体状况为基本指数,而未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少儿研制过田径训练机械,加上田径训练的枯燥无法激发一般少儿的兴趣和热情。考虑到这些,国家田联与田管中心和企业合作提出了一个“少年趣味田径”项目,目前已在我国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在13年增加了13个兴趣培训班,在15年的青岛田径兴趣班中有200余少儿参与其中,在少年趣味田径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精神有了初步理解,即使是对田径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参与趣味田径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缓解平时学习的压力与思想上的紧张感,不仅如此,“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关注进而有利于全民运动的开展。
3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3.1 奖金激励机制教练队伍
教练作为田径后备人才的老师,其质量的好坏往往对后备人才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等媒介发展如日中天,甚至推动着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尽管体育竞技作为人类野性的发挥方式早在雅典时期就已经存在,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体育事业甚至是世界的体育事业都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影响。所以教练首先应该在加强田径运动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包括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临近专业,比如生物学、心理学,甚至是管理学,都要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田径教练才能更好地为田径后备人才提供专业辅导。其次,聘请杰出运动员和业内知名人士对田径运动教练进行定期培训也很有必要,在一些落后地区田径培训依然沿袭师徒制度,训练手段也一直没有创新。所以应该在全国大范围地开展田径教练培训制度,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应该加大投入增加教练培训机会,如组织田径教练现场观看田径体育赛事,使田径教练们了解当今体坛的变化。最后,可以对田径运动教练实行奖金激励机制,通过将后备人才成绩和培训与教练奖金挂钩的形式,在经济上给予优秀田径教练更多的资金支持,最终在物质层面上起到激励田径教练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作用。
3.2 注重区域特色培养
前面提到一些落后地区受到人才资源和物资的限制,在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对这些地区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各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田径后备人才的身体素质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非洲地区的人身体素质比较强,乐感也比较好,这是先天的和生长环境的优势,在我国也是一样,在山城由于路况比较复杂所以市民肥胖几率降低。所以在田径后备人员的专业选择上也应该依地区条件的差异有所差别。比如说,“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应该利用高原居民的地理优势,对其开展针对性强的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在项目选择上有所侧重。
3.3 重视后备人才出路的解决
在扩大田径后备人才数量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后期出路的解决情况,我们知道运动员尤其是田径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新闻上也经常有退役运动员生活状况不佳的情况出現,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出路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侧重,尽管在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计划分配已经不符合市场要求,但国家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田径后备人才的出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才对田径体育训练后期找出路难的疑虑。
4 结语
体育事业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尤其是对田径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应该从提升教练素质、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入手,在田径后备人员的选拔、培训 、后期出路等诸多环节全面考量,才能实现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组织化。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赵德勋,崔东雪,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的重要渠道及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2):61-64.
[2] 陈华东,钞飞侠,何灵捷,等.“以校园为中心”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506-508.
[3] 王芬,吴希林.借鉴经验、创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2,4(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