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课程教学的异化与回归

2018-06-11冯发金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回归异化武术

冯发金

摘 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喜爱,武术的表演者为了在“舞台”上脱颖而出,武术者一味地对动作进行毫无章法的改革与创新。武术的美在完成动作的完美度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与武术的意蕴美结合,从而达到武术所表达的審美效果。越来越多的表演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结合其它拳法的动作和借助于舞台效果不断创新。武术课程教学走入了“体操化”和“舞蹈化”的异化道路,建议回归到实战养生的本质。

关键词:武术 课程教学 异化 回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a)-0153-02

1 武术教育课程教学的“异化”

1.1 武术教育课程教学的体操化

为了满足人们的喜爱,武术的表演者为了在“舞台”上脱颖而出,武术者一味地对动作进行毫无章法的改革与创新。武术的美在完成动作的完美度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与武术的意蕴美结合,从而达到武术所表达的审美效果。越来越多的表演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结合其它拳法的动作和借助于舞台效果不断创新,产生一些新的武术动作和武术运动风格,武术为了在武术界赢得一席之地,而形成了一种的怪现象,即武术的体操化。

武术为了改革和创新,其借助于体操的审美标准,比如舒展动作、落落大方、美丽造型、节奏韵律。体操队员在表演时,都要求动作的舒展、不仅要舒展还要表现的落落大方。体操队员在造型上堪为费尽心思,为了更好地展现舞台艺术效果在表演的同时播放一些富有节奏韵律的动感音乐,即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效果,又使观众的听觉也得到了相应的满足。这就是体操在体操界一直享有盛誉的原因,因此,武术在这些方面是借鉴了艺术体操的审美标准,比如:武术者在舞台上演出少年拳的时,会播放有关少年寺的相关音乐,舞台背景会呈现少年寺的日常表演、少年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佛寺的特色建筑物。这些舞台效果就会吸引观众的眼球,甚至是盖过武术本身,这对武术发展本身就是不利的。

不仅如此,我们说这是对武术的发扬,“但是现在很少看到运动员做这样的动作了或者将连环飞脚发展为连环三飞脚。而是看到了体操中的难度动作(如:后手翻、后空翻、直体后空翻、后空翻转体等)出现在全国的武术套路比赛场上[1]。又如:“武术称之为‘单蛇腰的动作,就是体操中的‘原地直体后空翻这一动作经体操运动员加工,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武术和戏剧将这一动作再吸收回来,称之为“腰变1080”[2]。然而,运动员在武术中插入了这些体操化的动作时,并没有赋予武术真正的内涵,只是按照体操的标准把武术的一系列动作完成了下来。由此可见,武术的真正内涵是不会因武术动作的难度增加而得以体现,更不用谈丰富武术的真正内涵。相反,加上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之后,武术的内涵并没有得到提升,而是被弱化。因此,武术不应该追求外在的高难度动作,因为这其实只是武术走向体操化的表现。不要让武术“徒有其形,而丢其神”,而要把武术真正发扬光大,应遵循武术的本质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不是在此过程中出现异化和变质。

1.2 武术教育课程教学的舞蹈化

“武术和舞蹈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双壁[3]。”可以这么说,在历史长河中,有分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互交融,从在中华民俗文化的地位中来看,也可谓是“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但现在,有这样的怪现象,武术慢慢弱化被舞蹈所掩盖,这一点值得人们深思。无可厚非,武术和舞蹈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们都追求形式美和意境美,都是艺术。但武术追求的自然之美,以自然之美为大美[4]。同时,崇尚从内在的审美出发,追求人生之美和意境之美,而舞只是武术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这么说,舞蹈只是武术的外化,武术是通过舞来表现其意境美,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其独特魅力。而舞则是对武术动作的模拟,通过舞的形式予以再现。

现在,舞的旨不再是对武术的提高和升华,而是以增强表演时的美观为主线。因而,在近年来武术擂台上“与人比美”的现象屡见不鲜,武术的表演者不在是“运动员”,而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在人物的筛选上持“男的表演者,要生的清秀俊俏,女的表演者落落大方”的态度。武术的指导者是武术编导而不教练。评判武术的标准,是用艺术的审美标准,而不是用运动的标准衡量。比如:武术表演,表演者十分注重服饰和妆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忽略了武术的真正内涵。这些现象,受到武术界的严厉批判。因此他们一致认为:“在武术套路中增加许多生动的舞蹈动作,就企图把武术精髓展现的尽致淋漓,虽都是艺术化,但却远离了武术的本真。”又如:在南拳套路中搬进许多长拳类动作,出现过多的马步、弓步与虚步,练起来不南不北。又如:目前全国各地老体协所推广的木兰拳套路,大部分是舞蹈动作,虽然舞姿优美,但不宜叫武术,应叫舞蹈更适宜,在舞蹈中掺入武术动作是正常的,但在武术中掺入舞蹈动作,就叫人感到不是滋味。长此以往下去,南拳也不叫南拳,叫北拳,亦或是其他的叫法,适合女性的拳法——木兰拳,也可能不再是拳法,而是拳法改编的舞蹈,木兰拳法就真的要变成木兰舞蹈了。武术教育可以与舞蹈相结合,把武术教育发扬光大,但不可以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强加武术的形象性,却不曾想反让武术失其真。

2 武术教育课程教学回归实战养生的本质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反对改革和创新,应在改革和创新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可以学习和借鉴舞蹈和体操的成功之处,但是要杜绝照搬照抄。第二,在改革和创新的同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反对改革和创新,应在改革和创新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可以学习和借鉴舞蹈和体操的成功之处,但是要杜绝照搬照抄。注重武术的内涵,而不应该偏重外化,也就是注重形式化的东西。最后,在对武术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还得遵循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必须符合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武术一种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学习武术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首先,培养坚定的意志,促成高尚的品格。经过长期的锻炼武术,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虚心好学的学习方式和意志品质。其次,娱乐大众,丰富生活。武术的观赏性很强,人们通过观赏可以学习防身。再次,武术是一种交际活动,通过竞技交流,可以促进友谊。最后,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这是武术人们最显著的特点。因此,一定要保证内涵与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武术永存“武”之名。

3 结语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反对改革和创新,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反对改革和创新。武术课程教学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运动员追求高难度动作,武术渐渐失去了它们特殊的美丽和特殊的魅力,从而走上了体操化、舞蹈化道路,武术课程教学应该回到“实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陈国亮.对当代竞技武术体操化的现象的思考[J].体育世界,2014(6):62-63.

[2] 高正谊,许春利,徐宝轩.武术体操术语资料简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11(2):32-33.

[3] 林家铭.武术对传统戏曲、舞蹈艺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5):22-23.

[4] 杨秀梅,沈时明,张正民.中国武术的美学寓意与表现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8(7):11-12.

[5] 王国志,王廷信.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35-39.

猜你喜欢

回归异化武术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