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文化形象
2018-06-11金馨瑜齐旺
金馨瑜 齐旺
摘 要:武术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厚的、深厚的、内蕴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传播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討构成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基本元素,即定义、特征、种类和价值等,使人们对中国武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武术 武术文化 文化形象 技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b)-0188-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of Wushu, which reflects the glory of national spirit, is rich, deep and intrins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spread of Wushu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valu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soft power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cultural image of Chinese Wushu, that i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value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clearer and accurate grasp of Chinese Wushu.
Key Words: Wushu; Wushu culture; Cultural image; Technical attack
武术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长期存在,蕴藏于民族精神、制度文化和行为习惯的具象之中,并被世界所认知。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气质、中国风格,在世界视野的关照下、在与域外文化相比较中得以昭显。武术文化并非是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稳定性和包容性。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彰显武术文化的魅力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重要举措。武术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重要使命和价值,在于它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有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或情感的具体形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构成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基本元素,即定义、特征、种类和价值,使人们对武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1 定义:“武术”是什么──从不同学者的观点说起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武术的定义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给出了武术的“官方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但是,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体育部门对它的定义只能算是其中一家之言。在阮纪正看来:“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既然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那么关于武术的定义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剑李印东等认为武术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武术与中国传统格斗技术密切相关,狭义的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杨建营提出了广义的武术概念是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徒手和持械为运动形式,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陈振勇从人类学的视角,为给武术下定义因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将其视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身体行为。周伟良认为:“武术是体现中华民族技击之道的传统体育活动”。宿继光认为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技术”。
通过对以上武术定义的梳理,逐渐使我们对“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尽管前人对武术下定义立足于不同视角以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基本都与“技击”相关。技击性是武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武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武术的技击性并不是表现为暴力,它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所形成了“近乎于道”的格斗艺术。
2 特征:对武术本质属性的把握
2.1 技击性
技击性是武术基本的属性。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野兽搏斗或与其他种族部落进行残酷的战争,从而逐渐形成了最初级的劈、砍、刺等技能。据彭鹏研究:“商周时期,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田猎,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从军事表演、擂台比武到民间的格斗无疑不显示这中国武术的技击特征,它以简单、直接、实用的方法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如太极拳中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寓意着利用走化对方的来劲使对方劲力落空,使对方的身体滕虚,进而向对方身体施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技击思想。在中国武术中,技击或技击动作时体现和构成武术内容的根本,技击动作的技击性依然位居决定性的主导地位。没有特点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没有技击性的动作就失去了武术的真正含义。李小进、赵光圣从胡塞尔的现象理论对武术本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指出武术的本源是人与人之间的、徒手或利用器械进行搏杀与格斗。武术的本质是一种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术。因此,中国武术应凸显其自古有之的技击特征。
2.2 文化性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从简单的技术到厚重的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阴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经典理论,其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一系列哲理在武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武术的技术构成和设计理念依附传统哲学理念而形成,从最早的《吴越春秋》越女论剑中提到的“道有门戶,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到《太极拳论》中的“太极者,动静之极,阴阳之母”都反映了武术阴阳哲学的内涵。仔细推敲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不难发现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仁”是孔子儒家的理论核心。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内在的爱人之心,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渗透到武术中表现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习武态度上的“谦逊、刻苦”,比武时的“点到为止”。显然,武术以深刻的哲理性影响着习武人的日常行为规范。马明在《中国武术哲理分析》一文中认为:“中国武术蕴涵着刚健自强、贵和尚中、重礼崇德、爱过主义等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武术所折射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和谐的人生观、崇高的价值观,是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体现。
2.3 健身性
武术具有极强的健身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谓“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气”,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实践和总结。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与武术高度的契合,尤其是气功与武术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武术健身性。为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便是因为有着极强的健身功能而具有较高的普及程度。作为四大拳派之一的形意拳,其拳理借助“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想联系。例如,在形意五行拳中讲“劈拳似斧,属金,对应五脏为肺”,因此有练习劈拳对肺有好处的说法。通过现代解剖学证明,做形意拳劈拳练习时要求逆腹式呼气,膈肌的上下移动引起肺活量的增加。从实践上来分析,生命在于运动,习武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锻炼自然会增强体质,再结合上武术中行气、运身的方法便是事半功倍。
3 种类:武术的分类与构成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内容繁多、拳种丰富,形式多样。历史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武术有不同的分类,有按照地域划分的齐鲁武术、三晋武术、燕赵武术……,有按照名山大川划分的少林武术、武当武术……,有按照风格特点划分的内家、外家,有按照拳理划分的太极、形意、八卦……。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武术体育化的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武术形态——竞技武术,与之而形成的是“传统武术”的概念。杨建营在《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一文中指出:“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又将成为“明天”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竞技武术几十年后也将成为传统武术,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分类标准无法界定什么事“传统”,什么是“现代”。在《中国武术教程》中提出:“现代武术吸取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发生很大的变异。现代武术的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它正向多元化发展。”按其“价值”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学校武术。由于竞技武术的出现,武术内容被人为的割裂成为套路和格斗,后又加入功法。在现阶段,这种分类方式成为了人们的对武术的普遍认识。然而,根据形式逻辑学对概念的分类原则,由于功法、套路、格斗都不具有武术的本质属性,因此这三者都不能成为一类武术,而是武术的组成部分。以历史的观点分析,武术产生于攻防格斗,其本质属性是与格斗紧密相关的,武术一旦失去的技击性其本质属性则发生了变化。功法和套路都不具有技击性,不能独立成为一类武术。即便是格斗,由于其没有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不能成为一类武术。对于习武而言,不论练习功法、套路还是格斗,都是“指月之指”,目的为了培养武术素养,因此把武术分为功法、套路和格斗是不准确的。也有人指出“武术套路是攻防技击的基础,而有些武术套路只不过是对战斗场合的模拟或艺术表现,有些武术套路仅仅是一种健身养身的手段”。
4 价值:武术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功能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和斗争哲学。在原始社会中,武术萌生于人与兽、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当时的人类主要以狩猎为主。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不仅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而且成为谋生的手段。公元702年武则天设立武举制,习武之人可以通过选拔步入仕途;宋朝出现勾栏瓦舍,习武者可以通过才艺展示以获得收入;明清之际镖局的出现为习武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武艺的提升。虽然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但是依然认可了“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价值。清朝后期,火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武术逐渐退出了实用技术范畴,逐渐凸显其教育价值和娱乐功能。总的来说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其武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技击、教育、娱乐方面,不同时代统治者对武术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武术的功能价值。近代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走向竞技化的道路,并将武术的娱乐价值逐渐推向了顶峰,提出了“高、难、新、美”的竞技化武术道路。武打片的兴起是武术文化多方位、大规模地进入娱乐领域的表现,也是无数娱乐性发展至最高峰的标志。武术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洗礼发展到今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是某种价值功能对另一种价值功能的取代,而是某一价值功能在某一时期地位的重要程度有所变化。纵观武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武术的价值其实是由“技击价值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功能”这条主线构成。
5 结语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平静时它微波荡漾,静若处子;汹涌时气势磅礴,无坚不摧。武术文化不是一种附庸风雅,也不是那种广义的泛文化。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厚的、深厚的、内蕴的。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1-2.
[2] 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体育与科学,1992(1):32-36.
[3]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7-52.
[4] 李印东,张明庭,李志坤,等.武术概念阐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59-262.
[5] 杨建营,程丽平.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4):88-93.
[6] 陈振勇,李斌.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5):54-60.
[7] 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10-13.
[8] 宿继光,李金龙,李梦桐.武术概念之逻辑追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68-72.
[9] 彭鹏,毛爱华,尹碧昌.现代武术技击之思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27-130.
[10] 章璐璐.竞技太极拳技术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1] 李小进,赵光圣.论中国武术的体悟认知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2017(7):75-79.
[12] 王继强.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39-41.
[13] 马明.中国武术哲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9):75-77.
[14] 杨建营.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39-141.
[15] 杨建营.从武术套路与搏斗的关系看武术的分类及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3):83-86.
[16]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