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2018-06-11张金林
张金林
摘 要:自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就受到一些影响,如传统教育思想再如体育思想,但是体育教师所形成的角色以及体育教师的定位却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育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有着很大的不同,体育教师错位现象频繁出现,且问题严重;通过分析传统体育教师和教学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新课标指导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论述和讨论,应定位于课程的研究者,教学过程的创新者,终身的学习者,反思的实践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从而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使得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 角色 重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039-02
长久以来,体育教师受到传统体育教师思想的潜移默化,形成且塑造的角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应该扮演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教师错位现象频繁发生。在正常的生活以及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者体育知识传授者以及教学执行者的角色,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一味地按照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为了完成其所规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并没有对课程进行创新和研究,使得体育课太过硬化,创新能力不足,对学生智商以及体质上的开发和锻炼也不足,忽视了学生需求。新课标虽然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对教学内容等更为细化的内容却并没有做具体详细的规定,而只是提出了一些建议。
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以下5个领域所应该做到的内容:(1)学生参与;(2)运动技能;(3)身体发展;(4)心理健康;(5)社会适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关注学生的健康、健身以及合作等方面的意识,找到学生需求点,满足学生需求,重视个体的作用,让学生保留着个体差异注重个体能力的培养,使得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并且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这些问题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教师要想真正适应这一形式和情况,首先应该正视自身,并且充分认识新课标的要求,其次需要转变自身所固有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因此,这也就要求自己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
1 传统体育教师和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直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为主动者,学生为被动者的情况,学生自己的思想完全受到束缚,师生间没有交流和沟通,关系淡漠,理解不够。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很多人对体育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贬称: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他学科教师的眼里体育课谁都会上,尤其很多小学体育教师由班主任来担任,这样体育课在学生眼里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让学生产生误解。通过与一些教师交流得知,刚工作的前几年,上课都很认真,备课也很仔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学校重视程度的不够,体育课上与不上都一个样。另外有一些年纪较轻的老师会受到金钱的诱惑在社会上寻找副职,因此,这就使得精力分散,在学校的工作上无法认真完成授课,且授课无计划,无教案等现象,使得体育课呈现出一盘散沙的情况,学生也处于一种放养式的教育状态中。
1.2 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我们可以得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体育教学,而学生也是最能反映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载体。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很枯燥,内容乏味;有些学生是因为生理上的不适,如长跑所带来的疲惫感,因此有反感和惧怕的心理;有些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毫无意义没有兴趣。很多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主要为前翻滚、起跑练习等,这也给学生留下了不良印象使学生对体育课產生了反感。有些学生反映,自身可能对某一项运动比较有兴趣如球类跳绳等,但这些运动也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他们希望能够学得多一点,学的细一点,摆脱原有的填鸭式大范围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所反映的问题也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2.1 高尚的思想品德
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坚定的政治观点,较高的思想觉悟。体育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责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在对待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具有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2.2 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
体育教师和学生相处较多,因此教师的心理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直接的感染作用。所以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他们中技术差,身体弱,缺点多,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怀,耐心地教导他们,严格的要求他们,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体育锻炼,然而坚强不屈的意志对体育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2.3 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
今天,科技发展迅猛,体育教师原来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掌握普遍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关心新信息的出现,并且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保健、体育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就使得在教学中体育教学的地位不断上升,授课量也随之加大。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4 体育教师具有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上,要求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计划;在语言表达上生动形象具体;观察力、分析能力以及评价工作的能力较为明锐,而且还能较为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深入研究,使得教学、研究两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另外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计算机网络、录音、慕课等。具有社会活动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术语的表达,动作的表达),自学、组织、创新、研究性学习、协作以及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沟通能力、自控能力等。
从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中可得出,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所表现出的角色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角色不相符,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定位体育教师角色,使其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课程的研究者
新课标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在自身已经具备的精神和实践的基础条件之上,积极踊跃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另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创新与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从而不断克服、解决困难,并且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视野,使得教学的实用性得以提高;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并且不断收集材料,将身边具有研究价值,值得探讨的事情记录,下来形成实践意义上的材料;在理论学习、教学理论修养以及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上也应不断提高和巩固,在日常实践中踏实前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去粗取精,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
3.2 教学过程的创新者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上有所创新。怎样把教学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东西,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对科学手段和方式加以利用,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知识进行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对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应该予以摒弃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也使得课程内容的一风度,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以提高,让学生从不爱运动到喜爱运动。
3.3 终身的学习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体育教师应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准确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生的发展中终身学习的重要地位,从而使自己在教学观念、既能以及方法上不断前进紧跟时代步伐。另外,体育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参加在职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等,让自己更充实。
3.4 反思的实践者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反思是核心内容。通过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且研究学生,使得现代体育教学教育以及学生观得以树立。另外在课后反思的时候,进行记录归纳总结还会使得体育教师更容易找到教学中所存在的技巧,规律以及经验,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促使好经验的推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持记录在成长以及实践的过程中的经历,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努力成为一名反思的实践者。
3.5 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
新课标实施以后,体育教师承担着双重角色即学校教育者与社会沟通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素質教育的开放性要求体育教师要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可以将最简单的体育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放松心情的好处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传播给家人,形成系统的体育教育体系,呈现出开放化趋势;第二,体育教师即是一个教育者,又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关系。特别是通过社会体育辅导、参加社会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等,将获得的社会知识、比赛经验、信息,通过体育教学传授给学生,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4 结语
新课标中的要求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要求和挑战不仅具有不可预测性还具有复杂性,使得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难以实施。这要求体育教师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标准,不断地将自己在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及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和评估,另外在心态上也应该更放松和开放,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得以调整,综合素质得以加强,以此来适应社会与教学中所提出的新要求,适应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郭太玮.新课程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4,12(5):4-5.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长飞.高中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6(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