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主体间性视角

2018-06-11龙玉兰许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常州

龙玉兰 许琳

[摘要]主体间性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提供了依据和新视角,如何将形而上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形而下的实践方式是一个时代命题。常州“道德讲堂”的具体实践与大学生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德育活动中生成的道德主体间平等双向的交往关系、对话交往中渗透的理解是主体间的一种视域融合,道德教育的“生活范式”形成了有效的个体道德经验。因此,学校“道德讲堂”模式有进一步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道德人格;主体间性;常州“道德讲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78-02

一、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主体间性,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或主观际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最早由著名的现象学胡塞尔提出,胡塞尔的先验主体论反映了认识主体的关系,他认为主体间的世界是以移情为中介的主体间经验的派生物[1],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是通过对话为基础的理解和解释形成的,他们之间是“我—你”的本源性平等关系,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交往实现了人与世界的融合性和同一性。

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道德交往中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特质的凝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的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2]。主体间性道德人格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它强调主体之间作为完整的平等主体来交往,彼此通过沟通、对话、理解、交往达成人与世界的融合,是对传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继承和超越。在贴近个体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和关系中,促进个体的道德认同、道德同情,将片面认知性的道德教育变为一种更加完善的道德人格教育。主体间性道德人格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教育关系上,主体间性表现为多极的平等性交往主体,他们通过交往对话达成共识;(2)在教育内容上,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和“社会剧本”回归到蕴含真实复杂的情感价值的生活世界;(3)在教育方式上,从权威的单向灌输转向平等的交往对话。

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以主体间性思想的生成与确立为目标的交往实践活动,在道德人格教育中,它体现了多个道德主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体地位,表现出道德教育活动对道德人格主体自由意志的尊重,使道德个体在自觉、自主、自为地与他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和理性追求的社会本能。

二、常州“道德讲堂”与大学生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融合性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

主体间性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提供了依据和新视角,如何将形而上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形而下的实践方式是一个时代命题。常州市2009年首创的“道德讲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平台,以独特视角审视和改进当前道德建设,对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有很好的教育实效。“道德讲堂”的教育范式被写进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它倡导以“道德讲堂”等形式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常州“道德講堂”是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而开创,在近10年的创办中逐步形成了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面向在校学生的“道德讲堂”依托学校,辐射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内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身边人和社会的联系,“道德讲堂”主要倡导孝心、关心、爱心的“三心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道德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情境性和仪式感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道德活动和德育故事有助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这为大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处理好各个角色、理清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常州“道德讲堂”与大学生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融合性

“道德讲堂”模式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动性、可塑性、群体性及知行合一的特点相契合,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奉献社会、提升自己,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其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塑造和普遍性的道德追求[3]。具体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德育活动中生成的道德主体间平等双向的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理解互通的原则开展交往和对话。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认知差异,而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生成互动对话的前提,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交往对话达成共识[4],这摒除了传统的“一言堂”和“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交往”是哈贝马斯的主要哲学思想,他认为“交往”是以沟通和语言实现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平等双向的心灵沟通和对话有效实现了道德主体间性转向。虽然“道德讲堂”沿用了传统教育教学的“讲堂”模式,一个主讲,一群听众齐坐一堂,但“五个一”的活动环节体现了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平等交往关系,其中的“作一番点评”是由德育活动参与者自主评议身边的好人故事,以个人的情感体悟增强对道德经验的认知和道德关系的判断梳理,这种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和品悟生命活动中的真实情感和道德力量,能有效地在交往中发展大学生的主体间性道德人格。

2.对话互动中渗透的理解是主体间的一种视域融合

主体间性道德人格除了发展个人自主意识,更是在对话交往中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理解是主体间的一种视域融合。一方面,“道德讲堂”通过极具行为感染力的“我思、我唱、我看、我讲、我行”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助人自思”,参与者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现实困境给予分析、评价,不断深化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道德讲堂”的主讲者是来自不同行业、层级的社会人,其故事有利于构建不同的道德情境,非同质化社会中的人可以体验到较复杂的冲突并产生质疑习俗道德标准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对道德冲突的理解、共情,大学生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状态、想法观念,从而对人的理解达到生存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领悟,并最终形成一种宽容的心理关照。科尔伯格提出,同伴的互动交往比与成人权威的单向讨论更能促进道德的发展[5]。如若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间能够以平等相互的对话形式增强共生理解和主动建构,这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是一种有效推进。

3.道德教育的“生活范式”形成了有效的个体道德经验

生活世界不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而是作为自在世界的第一性的主体性的意义构造,是与环境、语言、主体间性的产物[6]。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道德认知力的个体,其主体间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和成熟还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世界。Speicher的研究显示,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成人在道德问题推理方面比接受教育少的人更加复杂。因为高等教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高校里能够接受到系统多元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观点,这些道德认知的积累有利于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省。然而,道德品质发展成熟的个体的道德行为可能存在跨时间和跨情境性,如某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作弊,或许一定程度上受其背景性因素影响:在考试中作弊能实现其排名价值,监考力度不强、同伴的鼓动会诱惑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等。学生作弊不一定代表其道德人格不够成熟,因此,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还需关照并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和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需求与道德自觉的统一,真正焕发道德主体的自主、自觉、自为[7]。“道德讲堂”吸纳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群体参与组织编写生活中的道德模范故事,使市民群众自发成为道德实践的组织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常州市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道德氛围。不同的情境叙事反馈的多样化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激发出道德主体积极、审慎的思考和判断。大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积累和塑造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经过反复的自行推理、感悟,形成适切自身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并在道德主体敏感性、道德需要的激发、道德主体责任的明确、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实现、道德人格自我培育的健全上有所完善。

三、小结

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范畴。它不仅承担着传递道德知识的使命,同时也蕴含着道德人格、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教化实践。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范式要求主體间以一种对话、理解、互动的关系范式存在,从而形成主体间共同参与、共同在场的道德交往行为。此外,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视域融合,道德人格教育还需要高校及教师充分发挥主体间性,注意发挥内生和外化的作用,在思想引领和践行价值上开展道德教育,积极借鉴“道德讲堂”的道德培育的主体间性教化模式,以促进大学生发展成更为理性和完善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苏令银.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98-102.

[3]程德慧.高校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视域:基于“道德讲堂”教育模式实践价值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4(8):51-52.

[4]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8):112-115.

[5]David R S, Katherine K.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6]周海燕,李娜娜.主体间性理论下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意识培养:构建高校新型的交往德育体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1):106-109.

[7]薛勇,李伟明.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生态偏移、转向与理性建构:基于“道德讲堂”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7-30.

◎编辑 尚思达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常州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张仕祺作品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我们的家乡——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