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
2018-06-11洪瑕苏有邦刘绍芳
洪瑕 苏有邦 刘绍芳
[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普洱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西南边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西南;边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34-0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其人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和选择,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我国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太多,已经超越社会所能容纳的人才数量。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大学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因此,了解和分析西南边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能更好地为高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1.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该问卷是参考前人文献中涉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相关因素,通过归纳整理,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又细分为小的两部分,分别了解被试的职业评价、职业选择。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7月。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对普洱学院一至四年级的3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为100%。原始数据和资料均输入计算机,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
2.与50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
(二)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385名大学生中,男生123人,有效百分比为31.95%;女生262人,有效百分比為68.05%。调查的学生中,师范生207人,有效百分比为53.77%,非师范生178人,有效百分比为46.23%。从生源地来看,80.26%的学生来自农村,19.22%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仅有0.52%的学生来自大城市。从被调查学生父母亲的职业看,父亲来自农村的有73.77%,母亲来自农村的有78.18%。
二、调查分析
(一)关于职业评价
职业评价是指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与坏、优与劣和重要性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会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可从职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经济报酬、劳动强度、技术构成等方面综合认识。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问题考查西南边疆大学生的职业评价(见表1、表2)。
在设计此表时,一共设计了16个选项,受访大学生把“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69.87%),把“工作稳定”作为择业的第二标准(60.52%),“收入高”被大学生列为择业的第三标准(43.64%)。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时既注重发挥个人特长,又注重经济收入。同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时,地处边远山区的大学生职业期望值比较高,比较看重工作的安全性、稳定性、福利的保障等。
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60%的边疆大学生把“中小学教师”作为希望将来工作类型的第一位。大学生的这种职业评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我校有着浓厚的师范教育底蕴相联系。大多数师范生从踏入校门起,目标就是从教,而多数非师范生也渴望能进入教育系统。另外,个体户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仍处较低的层次,并且风险也大,但由于个体户来钱快、赚钱多、劳动自主性强、自由度大、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机遇也多[1],因而有42.34%的学生把“个体经营者”排在第二位。
(二)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在多种职业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职业选择是一种从主客观诸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的行为选择。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很多。在此,我们设置了:
表3调查显示,边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有高达53.77%的学生选择此项。这充分说明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他们能坦然面对社会的挑战,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依靠自己努力而不是等、靠学校和他人的帮助来实现。
表4的调查数据显示,西南边疆的大多数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就业区域倾向。首选“回家乡所在地”就业的人数最多,达59.74%。
另外,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80.26%家庭居住地在农村,但仅有17.66%的学生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可以感受到,在工作的城乡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城里就业,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选择到农村。
表5选项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重要性选择三个因素。按出现频次计算,有69.61%的学生认为“校园招聘”是最有效的择业途径,有67.27%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人才市场”这种现场招聘方式是最有效的择业途径。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主动性在增强。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近些年大力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边疆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仅有22.34%,但在求职困难时,认为自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考虑的学生有59.48%。这说明大学生一方面有自主创业的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思想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可能与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有关。因此造成边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西南边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从西南边疆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评价和选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西南邊疆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传统的重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已逐渐向发挥个人特长倾斜,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3]。当代边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的独立与自主,其本意就是通过个人专长的发挥,创造有意义的职业生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择业意向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另外,西南边疆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增强。主要表现在求职时的主动性、择业时的危机意识增强。当前,大学生获得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渠道多种多样,它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在调查中发现,择业时,大学生更多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而倾听“父母”“老师”和“好友”意见的比例在降低。很多大学生已适应了就业模式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我校有的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关注就业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有关政策,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明确方向。临近毕业甚至更早,边疆大学生中就有许多人开始行动,投简历、跑市场、托亲朋,运用一切可能去推销自己。专科生中有学生准备报考专升本,本科生中有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非师范类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大学生求职的主动性、择业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增强,符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西南边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日趋成熟的同时存在的偏差
(一)缺乏自信,自我评价相对偏低
本次调查中,家庭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有80.26%,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学生有52.47%,低于5000元的学生有38.44%。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或经济收入偏低家庭,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变化,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农村生源的贫困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多抱有悲观情绪,较为自卑,导致他们对自己评价过低,低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或能力去从事一份更好的职业。[4]
(二)创业意识、开拓精神欠缺
尽管西南边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所增强,但不可否认,与沿海、内地的大学生相比,边疆大学生的思想中深深印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求稳妥、怕竞争、依附心理严重。这与边疆大学生长期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物质缺乏,信息较闭塞,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照顾和边疆民族地区人才的缺乏,使得学生开放竞争意识不强。西南边疆大学生依附心理严重。本次调查中,有高达59.74%的学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最倾向于“家乡所在地”,他们认为在异地工作没有归属感,害怕竞争,认为回家乡会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西南边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较慢,还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担负起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学生要摆脱一些旧观念的束缚,增强竞争意识,大胆参与竞争,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长。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雷腾,宋毅.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与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姚显志,丁汀,白勇.民族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3]唐昆雄、杨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贵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饶睿.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剖析及建议[J].考试周刊,2008(3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