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2018-06-11黄莹
黄莹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融合度的逐渐加大,少数民族带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信仰也加入到社会融合的大浪潮中,但是,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流动给所居住的流出地、所去往的流入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的城市管理、人口管理,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带了新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状
据201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大部分都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1953年北京市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有16.85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达80.1万人。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给流出地和流入地都带来了影响。
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
1、对基层政治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加强了民族地区与外界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在改变当地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过程和结构,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活。首先,在外务工人员的经历,丰富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知识,在加强民族地区的正式群里组织功能的同时,基层的非正式权力也随之削弱,促进了少数民族中的人才被选拔到基层政府,有助于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其次,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加剧,增进了民族交往,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但由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增加利益间的冲突和矛盾,使民族关系处于敏感的地位。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从偏僻的民族地区流向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希望通过到城市务工获得较高收入,进而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少数民族流出地中过多人口对土地、森林等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流出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流出地生产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流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回到流出地后鉴于收入低、工作辛苦等原因大多都不愿意进行农业生产,这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3、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民族地区,随着人口多次、大量地流动,承载在流动人口身上的少数民族信仰、文化、价值观等,也随之开始迁移。从物质文化的变迁如食物、住房、服饰等,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如语言文字等,再到价值观念如教育观、婚恋观、消费观的变迁,无不在影响着流出地少数民族的文化, 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新的文化形态。
(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由于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除与本族或一起流入的人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外,与当地人的关系较为疏远,容易形成特定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使她们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就变得更加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不稳定因素。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一方面,增加了劳动人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一般学历都不高、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普遍存在待遇不高,工作单一,社会保障缺失,居住场所环境较差等问题,在经济上处于相对边缘化状态,出现了经济融入困难的局面。
3、对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同时,带去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以及价值理念等,这样的流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流入地的民族融合。
4、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就目前流入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而言,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相对困难,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面临语言、教材等方面不一致的问题,出现众多留守儿童,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打工、居住时,由于手续不完备,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他们的生活、工作就处于无保证状态,也给城市的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造成了一些困难。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流入到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越来越多,他们为当地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贡献的同时,各地人民政府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安居乐业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世情不了解,流入地居民对边疆少数民族状况也缺少认知,极易造成在交流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因此,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强调防范管理,忽视服务职能。由于流动到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数是学历较低、年轻的务工人员,他们对法律法规、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认识和了解不够,单凭自己的想法在城市中经营、务工,没有意识办理如居住证、工商登记、卫生许可手续等,使得流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情况不易掌握,给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目前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仅仅限于防范管理,而忽视了城市管理的另一个职能——服务。
(二)以经济利用为主,限制社会流入。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但是一些地区、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多,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等各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其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差,破坏了城市环境,影响了市容市貌,就不能较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空间,就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进而使别少数民族成员事实上或感觉到利益甚至尊严受到伤害,引发一些极端行为。
(三)对民族宗教工作不够重视。有些地方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视不够,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存在着编制少,经费短缺,与政府其他部门协调困难等诸多问题。还有个别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了解掌握不够,忽视民族宗教问题对人们社会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字化系统,完善信息系统和管理服务平台,用大数据系统掌握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情况,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及需求调查,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使我们的工作变更为主动,提供的更多更好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团结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发放宣传册、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治意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立少数民族事务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急难救助;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模式,让她们在流入地实现自我管理,从而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服务理念,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法律政策、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流入地,同时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在生活、工作中的为题,如医疗保障、子女上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實际问题,积极推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到单位、企业,使他们能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充分尊重各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政府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四)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沟通协作机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都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长期生活的地方,流出地有他们的信仰、文化、习惯等,流入地有他们希望得到的发展空间,建立它们的沟通协作机制,才能更好地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成效。
由于我国各民族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以及宗教信仰,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少数民族流入地的过程中,考虑到各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到城市管理的体系中来,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发挥社区功能,真正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发展。(作者单位为中华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