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的研究
2018-06-11王天博
王天博
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不仅要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教育是实现全面脱贫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可持续性作用的精准扶贫,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举措。自2018年初参与保定市涞源县西团堡村扶贫工作,亲身经历西团堡村脱贫攻坚战实况,关注西团堡村教育发展现状,发现西团堡村目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基礎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源少、优秀师资队伍缺乏等众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以期在教育扶贫助理下,提早实现现行标准下涞源县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新的号角已经吹响,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也进入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脱贫工作要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多措并举加强贫困地区建设,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和激励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扶贫救助对象脱贫后再次返贫,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没后劲,这些现象也说明了物质扶贫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更能实现长效脱贫。国内有关专家也证明:人们受教育水平与贫困状况有显著关系。在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经济收入低—处于贫困状况—教育投入低—教育水平低的恶性循环中,切断贫困循环链条的关键在于教育,摆脱贫困需要智慧。习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提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扶贫理念,强调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扶贫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老百姓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参与式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有利于从外部输血扶贫过渡到内部造血减贫,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真正脱贫。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要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一、西团堡村教育发展现状
涞源县东团堡乡西团堡村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现阶段特色产业开发等扶贫模式相继在该县展开,扶贫开发工作已近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教育发展方面,村内贫困户绝大多数学历低,文盲和小学学历的村民占到90%,初中以上学历的村民只有10%,村民十分缺乏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村内的有效劳动力外出务工达三分之一,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较父辈也没有提升,贫困的代际传递无法有效阻隔。村内发展前景不甚乐观,导致村内劳动力缺失,更加无法带动产业的系统发展。
西团堡村的教育软硬件设施都十分落后,村小学共有教室6间,开设学前班、小学1-3年级课程,其中学前班学生20人,1-3年级学生共13人,教师共有5人。由于学生人数不足,西团堡村计划明年取消3年级班,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需前往5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集中学习,村里学生逐渐减少,师资等资源更加不会向村里学校倾斜,造成恶性循环。西团堡小学教学设施落后,多媒体等设备不足,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得到一批捐赠图书,图书资料基本达到满足学生需求的水平。在与校长沟通中了解到,学校希望能接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教学理念,希望优秀师资能向山区流动。
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已然成为当下扶贫工作的重点。
二、西团堡村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队伍质量有所欠缺
通过调查了解到,西团堡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不均衡。主要原因就是山村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发展空间很小,教学经费不足,许多高学历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且很多优秀教师集中在城镇地区中心学校。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停留在传统层面
西团堡村地处贫困山区,新课改的实施难度较大,相关措施不好开展,教学仍旧沿用传统模式,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依然是考试成绩。传统的听写读背仍然是教学主要方式,“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音乐和体育器材等匮乏,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艺等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开展培养。
(三)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精力不足
西团堡村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交给祖辈教育,家庭中本该具有的亲子教育转变为隔代教育。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祖辈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且平日忙于农活,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培养和督促,同时在德育培养方面也会有所欠缺,这样对于学生教育的精力投入显著不足。
三、西团堡村教育助力脱贫实施路径
(一)贫困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完善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组织对全县各学校办学设施设备条件普查,结合县域实际,制订教育现代化标准,督导和帮助学校开展达标创建活动。对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使农村学龄前儿童能接受基础教育,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保证贫困人口能完成基础教育,对接受高职、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资金援助,使其完成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帮助减轻家庭负担。这可以有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
(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保障
优先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保障了贫困家庭受教育的机会,还需要专门的政策来减少失学辍学,保障一部分特殊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这类专门政策包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及营养餐计划,高中阶段“三免一助”及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雨露计划”等,这些制度可以避免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
(三)推进更全面的贫困农民培训
据了解,目前贫困农民培训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质量和效果都不够理想,原因除了贫困农民培训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双不足以外,各地教育扶贫政策和规划中也没有将其置于足够重要的地位。针对贫困家庭的培训是为了减轻贫困家庭在技能、经济条件和文化上的不足,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贫困农民培训应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而不只是狭义的农业技能培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农民教育相当于城乡社区教育。目前,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属于教育部门职能,但是涉及面广,非教育部门一家之力所能为,需要多部门合力为之。在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各地相继开展了一些有成果的探索,如海南省的脱贫广播电视夜校、云南省的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贵州省的农民讲习所等。贫困农民培训需要提高针对性,逐步提升贫困农民参与度和培训成效,并实现以脱贫攻坚战为契机发展贫困农村教育的目的。贫困农民培训应包含精神文明、文化、道德法制、观念意识和技术技能等各个方面。
(四)在家庭层面改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改进教育方式。贫困地区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依赖于父母素质的提高。随着贫困地区经济条件的进步,家庭教育也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只单单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家长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心理方面,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家长应肩负起责任。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中,家长在农忙之余,应腾出更多时间与子女主动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变化,特别是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切莫忘记多与孩子通电话、视频交流,利用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父母的沟通交流与贴心关怀,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总结
通过当地政府的努力,现阶段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11年起由县政府出资优先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该地区贫困生资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 教育精准脱贫是一项艰巨任务,还需要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总体战略,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不断改革教育扶贫机制,创新教育扶贫方法,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逐步消除贫困因素,最终实现我国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作者单位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