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研究
2018-06-11扈春荣
扈春荣
摘 要:现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学习自主生成并未完成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终身体育追求的目标,阻碍因素我们称之为异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分析体育学习异化现象、分析人际因素、机构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构建的生态系统为条件,这些因素产生的综合效应是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体育学习 异化现象 自主生成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072-02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f-genera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not completed the ultimat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lifelong sports, and the obstacle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Using literature, logic reasoning method,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lienation phenomenon, analyzing the human factors,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factors such as building ecological system as a condition,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se factors is essential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ndependently generat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lienation; Autonmous generation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主张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建构。体育教学的这种转向是里程碑式的,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中“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革命。体育学习的自主生成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维持体育参与驱力、维护身体健康能力和形成体育参与习惯的正当的、能动的建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责任偏离、管理不利、规范缺失的状况,这种教育,会细无声地降低教学效果,造成体育教学的徒有虚表。
1 体育学习生成的异化现象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教育诉求所勾勒出来的教育情景是值得向往的,但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标,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现实工作的。简单地将“渴望达到某些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假设作为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理论依据是不够的,“渴望”从哪里来、“渴望”如何产生、“渴望”如何维持、“渴望”如何激发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所谓的体育学习自主生成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也正因为体育学习自主生成论证与实施的粗糙,滋生了体育教学异化现象,挫伤体育教学的尊严。
异化一:主导地位模糊,教师主导作用隐没。作为操作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复练习并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然而,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又促使学生规避生理心理的压力,这一对矛盾如果缺少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政策落实便没有了依托。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这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彰显着教师的存在价值。没有了技术教学、没有了强化体能等实质性内容,体育教师的职业特征就会被架空;没有知识承载的虚无的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师的价值挖空了,体育教师成了被指责的实际受害者。因此,那种“人云亦云”的得过且过的教学,都会造成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隐没,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自为”的行为。
异化二:主体约束能力欠缺,“兴味主义”“逃避主义”冒头。不仅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责任被架空了,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肤浅理解伤害最大的还是学生。作为指向并服务于身体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体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十几年的专门教育,学生竟然形成不了体育参与的习惯,甚至不喜欢“体育课”的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失败。有些著名学校体育专家,在面对繁重的日常事务时都会放弃体育活动的参与,那么,面对升学压力、学习压力的青少年,就可能形成逃避体育参与的行为,让没有体育参与驱力的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简直就成了痴人说梦。压制人性的呆板的强制教育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怎样做都可以的”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伊壁鸠鲁主义的温床。
异化三:教学过程松散,教育有效性下降。“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虚化、弱化的问题”[3]。体育学习生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肤浅理解祸害,致使体育教学中该教的教不了、该教的不教了、该教的不敢教等多种文弱的教育现象,教学过程缺乏教育性、规律性、规范性,教学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一个哨子两个球的体育课、学生说了算的体育课将教育的尊严玷污,学校体育没有了约束的条件,教育也就徒有其名了。班容量的问题也影响着体育教学过程的改善和效力的提升。有些县城,中小学班容量基本维持在60~70人,笔者所在的衡水市枣强县县城各小學班容量则达到了80~90人,如此之大的班容量,不要说体育课的组织与实施,单是安全问题就会导致教师乏味了,学校体育体质健康促进的功能也只能退至其次了。
异化四:主观教学评价缺乏监管,反馈作用不明显。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学评价兼顾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综合化构建的初衷是好的,打破了“一条红线”结果评定的弊端,然而,“看起来好像很全面,……殊不知其负面影响也恰恰表现在它的‘全面性上。”如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由于评价“风向”的转变,定性评价成了压制定量评价的有恃无恐的主观喜好,体育课结课时,即使学生技术、技能定量评价只有50分或60分,只要定性评价或过程评价的分数高,学生动不动就能得80、90分,其中定性评价的“功劳”最大。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全面性教学评价的由头掩盖了强化体能的追求,定性评价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被用作为换取学生量化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分数的筹码。
2 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因素
2.1 机构行为优化
体育学习的自主生成质量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放”得太多,一厢情愿地认为将学习交付给学生,教学质量便会预期地好起来的懒汉思维在作祟。另一方面,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目标达成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更不是简单地将学习的任务与责任下放给学生,它需要个人因素与体育生态环境的综合干预方可实现。学校在学生体育学习自主生成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效是不成比例的。诸如此类的掣肘青少年体育活动常态化的现象在其他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中也存在,效应累加造成的阻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困难。
2.2 法定性制度、文件是确保体育学习自主生成之理性自由的强制保障
张文鹏等在《让学校体育政策落地生根——基于教育部[2014]3号文的解读》一文中认为:“强调齐抓共管、凝成协同效应,这对打破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然而,面对强制的政策文本,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政策、法规的制定是青少年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的目的性的适度约束,它不仅不是对于自由、自主的压制,而是为了成全最大限度和最大人群的自由、自主而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为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学校成为青少年体力活动强化和体育学习促进的政策密集区。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又颁布[2014]3号文,该文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及《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3个配套文件,在法定性上强调学校体育教学结果管理、刚性政策的实施,在顶层设计上对于体育教学予以正当的强制。
2.3 人际关系的优化
教师提供的支持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主生成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时间的师生互动以及监督督促学生的体力活动参与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支持性环境,以促进青少年體育学习自主生成的良好学习方式的建立,这也是青少年儿童体育学习自主生成研究中最为集中的研究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成为青少年态度和行为形成的重要他人。“实验数据显示,同伴的体力活动参与状况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个体的参与水平,尤其是青春期女生,被发现相较于独自行动来说,在有朋友陪伴以及集体行动的状态下更有可能进行体力活动。”另有研究也发现,一对要好的朋友在体力活动水平上呈现高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在青少年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同伴关系这一重要媒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术等的自主生成。
3 结语
体育学习的自主不是自由的无限放大,它需要规范的调节;体育学习的生成也不是脱离生态环境的自生,它本身就是特定生态环境的果实。人际关系、机构水平和政策水平组成的生态互洽系统,是体育学习自主生成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2004(2):21-25.
[2] 杜威.思维与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46.
[3] 让学校体育政策落地生根——基于教育部[2014]3号文的解读[J].体育学刊,2015(1):66-69.
[4]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
[5] 李启迪,邵伟德,胡建华.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83-86.
[6] 赵富学,程传银.学校体育中强制与自由关系之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89-95.
[7] 钟明宝,张雪临,王瑛.新时期学校强制体育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3(1):94-98.
[8] 项立敏.我国学校实施强制体育的内涵[J].体育学刊,2016,23(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