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探讨

2018-06-11周木岚麦中坚

丝路视野 2018年3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周木岚 麦中坚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人为本”“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载体,并全程把控教学,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树立科学的“三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思想意识形态在相互交融中变得更加多元,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和多彩,同时,一些腐朽的享乐文化、利已主义也随之而来,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凸显在现实生活当中。在这样复杂多變的文化大背景下,大学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很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遵循的教育原则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在做人的工作,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原则应该包含以下三点。

(一)以人为本是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人。在多元变化的价值冲突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关爱、关心大学生,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结合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和问题,从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关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是按照一定目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施加影响;受教育者发挥能动作用,是依据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如果只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只有输出没有接收,起不到效果;反之,如果只强调自我教育,忽视教育者的教育,自我教育就失去方向和重点,难以形成和提高。换句话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来说是外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内因,外因只是教育取得实效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因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准则。

(三)知行统一是落脚点

知行统一,源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知,是指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所谓行,是指人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能付诸实际行动,切实地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而不是只停留在认知上,机械地去背诵24字真言;更不是言行不一,即嘴上一套,手上又另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再反过来用新知去指导实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思想是潜隐的,需要通过外化的形式才能体验认识。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有很多,传导教育信息的活动方式也有很多样,既有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又有校园文化、制度管理等。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根据教育内容、大学生特点、校园环境等因素选择载体。

(一)历史和形势政策提供基本素材

中国历史积淀下的精华始终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比如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则是靠道德引领。当大众能够自觉地以道德约束自身行为时,即可迎来太平盛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认为有没有羞耻之心,是判断人与非人的标准。这些历史传统在现在依然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对美丽中国的建设依然具有时代价值。

形势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利用形势政策承载教育信息,符合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热衷于关注时势的特点。比如从丝绸之路演变而来的“一带一路”,延续了古时中国与邻国友好相处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包容、平等、友善”的价值观,而在当代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践行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各国加强人文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设置“一带一路”主题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清世界和国家大势,也能够通过现实事件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有贴近现实,贴近实际,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而只有借助热点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让大学生易于读懂形势与政策。

(二)网络和手机渗透日常生活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仅透着青春的气息,而且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大学生感性认知发育较强,直观的图片、影像等对他们的吸引力较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性认知程度较高,对新媒体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比较强。因此,在移动网络为主导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和手机成为重要的教育载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强化教育内容,尤其要确保这块主阵地的纯洁性,防止伪科学、伪理论扭曲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才能使科学的理论显现出时代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三)主题活动强化所学所感

思政理论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纵览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排内容,在“绪论”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之后,就以“人生观”为起点,把内容分为“理想信念”“精神状态”“道德标准”和“法治观念”的逻辑模块。但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实效,有必要在遵循上述“板块”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价值觀教育设置主题活动,比如将“三个倡导”设置为三个社会实践活动,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设置为12个主题教学,或通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形式,让大学生更多地自主参与,这都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意事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灌输正确的思想理论,在大学生的心中深埋“良种”,而且要选择合适的体验活动,让“良种”转化为现实的“果实”,从而真正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具体的教育当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理论教学要注意“明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别的文明有“交汇点”,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明晰概念,防止混淆。首先,我们要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自古就具有“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古代,管仲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本,孔孟提倡“以德治国”,其本质都体现出道德的作用大于法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符合君王的统治需求的,但在“法治中国”的今天则有所不同,道德固然也重要,却不能偏离重心,换句话说,我们要继续传承优秀的道德观,但法律才是首要的;其次,在与他国文明作比较时,教师不能当“老好人”,采取政治中立的方法对社会热点不闻不问,或是不持有任何政治立场地“重播新闻”。比如,在社会层面,我们倡导在法律的框架内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触碰法律的“高压线”,西方国家也倡导“自由”“平等”,但他们鼓吹的是毫无限制和条件的“自由”与“平等”,这种极端的“自由、平等”观就很容易击中部分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崇洋媚外,质疑我国的社会体制并公然攻击。面对这些情况,教育者要勇于、更要善于对各种古今中外的价值观、政治主张、政治思潮进行辨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要注意“主体转换”。“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则,在理论教学中,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转给了大学生自身;而在实践教学当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大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又是不行的,可能会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甚至偏离科学的教学内容(比如把握不准“自由”“平等”的科学内涵),因此,实践教学要注意主体的及时转换,需要教师的在场控制、调节和幕后的精心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路径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

[2]甘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基础”课的方法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

[3]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J].教学与研究,2013(6).

[4]何小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基本着力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作者简介:周木岚(1966—),男,江西莲花人,江西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麦中坚(1990—),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途径选择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孝道文化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