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外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8-06-11韩林耕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教学领域愈发普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外语能力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只有确保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才能让学生更适应国际社交环境。本文分析了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现状、英语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后续提升的策略,以促进合作办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中外合作;外语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林耕,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外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JJKH20180968SK)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5-0099-02

在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不断深化的当下,应当更加全面分析合作办学项目的必要性、学生英语能力现状、合作办学的问题所在以及优化的策略,方可确保合作办学的实际意义得到进一步体现。为此,本文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外语能力提升展开讨论。

随着教学领域的发展以及教学交流的不断深化,国内许多院校都在不断寻求新的教育发展途径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国际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外教学合作的开展也如火如荼。国内许多高校通过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引入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经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而达成拓宽国际教学交流范围的目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截至2016年7月,经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已达到66个,有一千多所高校逐步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媒介,同时也决定着中外合作办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但是,多数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较低,其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对合作办学的成果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合作办的必要性、现存问题以及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思考分析,作为改革的理论根据。[1]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简而言之是由我国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依法在境内举办的教学,是以教学国际化为主要目标进行招生与教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大力倡导国内教育机构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各个阶级的各类教学机构去探索多种教学合作方式,不断引入国外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我国提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相符。其中“引进来”主要是指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经验与资源的引进:而“走出去”则主要是指教学视野的扩大。合作性的办学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教学机构的主要教育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具有专业节能,而且要同时熟练掌握外语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国外大学的学习环境或是跨国单位的工作环境。这是一种共赢性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其实际运作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必须要深入思考问题与策略,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当前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保证教学进度统一性的前提。虽然当前国内英语教学的起步越来越早,但是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却始终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表达能力上呈现出明显不足,不够自信,校方却难以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费力。

2.大學英语教学模式滞后。我国高校相对而言更加注重理论层面的引导,所以教师习惯主导课堂,习惯照本宣科,形式化地讲解知识点。而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记录以及课后的死记硬背,而并不是真正广泛地去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体系,很少涉及各种跨文化交际技巧、民族风俗等。这样的语言学习过程很难打造出一个真正融入国外社交环境的人才。

3.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限。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更要确保教师队伍具备带领学生迅速融入外国语言文化大环境的能力。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应当是由国内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外籍英语教师构成,即“双师型”的教学队伍。但是从实际教学概况来看,许多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师队伍依然是以国内教师为主,即便聘用了外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十分有限,仅仅局限在课上有限的时间,这不利于体现师资优势。[2]

三、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外语能力的举措

1.加强教师ESP培训,实现针对性英语教学。ESP是专业英语的简称,如其释义所述,主要是指各种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使用的英语。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填充英语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应当依据自身不同专长或是系别去选择不同专业的英语知识进行自学,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存储,突破原有的语言认知层次,进一步拓展自身的语言体系。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教师可选择学习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英语体系下的延伸科目,以达成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语言知识延伸的目标。因为在国外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生存环境下,要面对的并非只有日常生活,也必须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工作,在不同岗位就职,包括酒店大堂经理、客服人员,甚至是最基础的餐饮服务人员也有相应的专业术语,所以教师的针对性专业英语知识培训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引导学生。

2.善用多媒体,实现多样性教学。信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教学领域改革的巨大助力,特别是在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下,为了塑造尽可能接近母语化的语言环境,更要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语言环境更加国际化。高校应当利用网络优势,共享国内外的优秀教育资源。首先可以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利用媒体平台制作微课视频,或是“慕课”,通过获取国内外优秀的“慕课”资源,用于教学。此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去搜寻英语交流伙伴,在国际化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完全可以实现与国外各个院校学生及教师的在线语音交流甚至是视频互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因为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运用某一门语言与人交流,才能真正摆脱任务心理,摆脱对错误的恐惧,敢于大胆地说、大胆地问,这样的语言交流与学习环境便是以上所谈及的母语化的语言环境。

3.实现教学中的文化传递。每个国家的语言体系包含的不只是理论化的语言知识,其背后囊括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科技、体育、经济、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跨越不同的文化,达成文化的融合,这也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完全相符,因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原本目的便是突破各方面的桎梏,真正达成异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互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充分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传递。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去引导学生,而是要真正带领学生去全面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体系,如一个国家的人文特征、发展史、民俗礼节、语言表达习性、语言结构、与本国的文化差距等,这些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了解的。就如同我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会学到地理、历史、科学、风俗等多方面文化一样,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从更多侧面去了解该语言,形成更加立体的英语知识体系。因为学生在面对其他国家的就业环境、其他国家的人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理解,会产生许多误解,这显然是不利于文化交流的,所以文化融合是英语教学的必要一步。[3]

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最有利的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提升语言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代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现状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6.

[2]颜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胡威.中外合作办学国内教育过程学生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