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1995-2016)

2018-06-11刘东皇李向东陈利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

刘东皇 李向东 陈利馥

摘    要: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具有相似的演变轨迹,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是拉升居民消费率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作用下降,其时期效应与区域效应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从时期效应上看,美国金融危机以前,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危机之后,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促进效应下降。从区域效应上看,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弱、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居中。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 居民消费率;时期效应;区域效应;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078-06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 605.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5 632.4亿元,增长了约205.8倍。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支出规模也由1978年的1 759.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93 443.1亿元,增长了约165.8倍。不难看出,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导致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的下降。1978-1989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在48.8%~52.5%之间波动,上世纪九十年后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由1990年的49.74%下降到2010年的35.92%,之后缓慢回升到2016年的39.35%,目前,处于“U型”运动趋势的上升区域。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演化轨迹与居民消费率的演化轨迹相类似,1978-1989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49.81%~54.45%之间波动,上世纪九十年后,劳动收入占比直线下降,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4%,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劳动收入占比快速回升到2015年的52.07%,目前,也处于“U型”运动趋势的上升区域。

对比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演化轨迹和居民消费率的演化轨迹,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劳动收入占比是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规模和经济增长规模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率。在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方面,基于卡莱茨基(Kalecki[1],1971)的开创性研究,学者们通过后凯恩斯消费函数(Marglin and Bhaduri[2],1990)分析了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规模的关系,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利润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倾向的大小。在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规模的影响方面,Stockhammer等[3](2008)分析了劳动收入占比对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将劳动收入占比纳入GDP核算方程,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取决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反应系数的大小。由此,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才能说明的话题。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同时,居民消费率也在下降,刘东皇和沈坤荣[4](2012)认为,提升劳动收入占比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有效途径。在实证研究方面,高帆[5](2014)实证检验了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间量的关系,认为劳动收入占比提升1%居民消费率约提升0.2 658%。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在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规模的关系、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规模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但对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仅仅在于揭示两者的量化关系。通过对比劳动收入占比演化轨迹与居民消费率的演化轨迹,发现近年来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但居民消费率的上升幅度较小。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考察两者的量化关系。

本文第二部分构建实证计量模型,对选用的变量和数据进行说明;第三部分运用中国1995-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间的量化关系;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含义。

二、影响机理与模型构建

(一) 影响机理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劳动收入占比分别对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產生影响,从而决定总需求,进而对(居民)消费率施加影响。对消费而言,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意味着劳动者报酬收入相对于利润性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收入结构内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提升,由于工资收入部分的消费倾向一般大于利润性收入,因此,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可能有利于消费增长。对投资而言,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工资侵蚀利润”机制,投资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对出口而言,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使得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出口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需求体系逐渐由“工资引导型”过渡到“利润引导型”(沈坤荣和刘东皇[6],2011)。现阶段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理论上当前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有利于消费增长,可能不利于GDP增长,从而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升。

其中,[γ]和[Γ]均为各经济变量的待估系数,[RC]为居民消费率,[W]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劳动收入占比,作为解释变量,[X]为控制变量。

控制其他相关的重要指标是为使模型估计更为稳健,对控制变量的选取,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因为劳动收入占比能通过经济增长进而对居民消费率产生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的控制可以反映具有传递关系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分别选取居民消费率的前期项和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RC(-1)]和[w?lnGDP]表示。

本文经济变量的选取如下。

居民消费率([RC]):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支出/GDP,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能力越强。

劳动收入占比([W]):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即劳动者报酬/GDP,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越强。

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w?lnGDP]):由于指标[lnGDP]是绝对量指标,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用各省区的1995年为基期的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掉该变量的价格影响,并对其取对数。

样本数据涵盖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和海南10个省(直辖市) 属于东部地区,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和湖南6个省份属于中部地区,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辽宁、吉林和黑龙江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属于西部地区。样本区间为1995-2016年。

三、实证分析

考虑到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的量化关系可能也具有区域差异性。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可能也具有时期效应。本文重点研究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区域效应和时期效应,以进一步揭示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模型回归前要考虑经济变量的平稳性,由于各经济变量一阶差分后均平稳,本文认为各经济变量符合I(1)过程。在模型类型选择方面,根据Hausman检验和F检验进行选择,模型在混合效应与固定效应间选择使用F检验(若P值得小于1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混合效应模型),模型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间进行取舍使用Hausman 检验(若P值得小于1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对不同的样本我们都报告了所选择的模型。根据回归方程所显示的联合显著性检验,各个模型的Ad-R2值都在0.90以上,表明模型拟合效果优良,各变量能够绝大部分解释被解释变量的变化,D-W值均较为理想,各模型在设置上是非自相关的。

(一)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时期效应

表1报告了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及其时期效应的回归结果,依据实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勞动收入占比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重要因素。1995-2016年的样本分析显示,劳动收入占比每提升1%,则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幅度约为0.41%。(2)劳动收入占比通过经济增长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假设也显著成立。1995-2016年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约为-0.037 4,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劳动收入占比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居民消费率的提升。(3)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时期效应。1995-2007年的样本分析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约为0.72,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约为-0.074 1,这与1995-2016年的样本分析结果不存在太大的出入。然而2008-2016年的样本分析表明,劳动收入占比及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占比并未对居民消费率产生影响可能的原因是:(1)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工资性收入和利润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各地工资性收入和利润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差距显著(刘杰和宋传文[7],2013),从而可能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全国层面劳动收入占比变化所引致的收入结构的消费效应;(2)放宽居民部门收入既定的条件,劳动收入占比会通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从而对居民部门收入水平产生影响(沈坤荣和刘东皇 [6],2011),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即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会引致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费效应,这种效应的存在也可能限制着劳动收入占比的消费效应发挥。

(二)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区域效应

为了验证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是否具有区域效应,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本文进一步把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样本,从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样本的回归结果(表2)可以看出:(1)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每提升1%,则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幅度约为0.15%,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2)中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每提升1%,则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幅度约为0.94%,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约为-0.10。(3)西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每提升1%,则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幅度约为0.59%,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约为-0.06。1995-2016年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

根据上文的分析,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具有显著的时期效应,本文进对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样本数据进一步分析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区域效应。表3报告了2008-2016年的样本回归结果,依据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及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2)中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每提升1%,则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幅度约为0.68%,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具有相似的演变轨迹,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本文运用199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深入分析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时期效应。1995-2007年的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过去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下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为负,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而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中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加快,收入分配领域改革也有利于劳动所有者,但劳动收入占比及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的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由此一定程度解释了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劳动收入占比快速从2007年升到2015年的52.07%,但居民消费率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

(2)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区域效应。由于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劳动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费率的量化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弱,中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强,西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居中。由于东部地区经济体量大,其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的正向影响微弱,极大弱化了全国层面的劳动收入占比提升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

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是拉升居民消费率的重要因素。由于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时期效应,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居民消费率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敏感性显著下降。又由于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区域效应,导致近年来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也下降。

当前,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治理的总体思路(沈坤荣[8],2016)。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具有促进效应、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时期和区域效应的研究结论对于政策的启示如下:

(1)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优化要素分配结构。中国要素分配领域,由于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要素价格扭曲现象严重,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优化要素分配结构是提升劳动收入占比以优化中国需求动力结构的有效举措。

(2)因时因地制宜,发挥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由于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具有时期和区域效应,在相应政策层面各地应因时因地制宜,有效地发挥劳动收入占比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KALECKI M. 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 MARGLIN S,BHADURI A .Profirt Squeeze and Keynesian Theory[M]//:MARGLIN S,SCHOR J .The Golden Age of Capitalism.Reinterpreting the Postwar Experience.Clarendon,Oxford. 1990.

[3] STOCKHAMMER E,EDERER S .Demand Effects of the Falling Wage Share in Austria[J]Empirica, 2008(35): 481-502.

[4] 刘东皇,沈坤荣.要素分配、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2(10) :47-52.

[5] 高帆.劳动者报酬占比、城乡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学术月刊,2014(11) .

[6] 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11(2):43-51.

[7] 刘杰,宋传文.初次分配对于居民分配的效应及其公平问题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5) :9-13.

[8] 沈坤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6 (2) :1-3.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专利与专利资助政策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