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康复对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2018-06-11吴兰周静罗琴
吴兰 周静 罗琴
摘要:智障儿童作为儿童中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手工康复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智障儿童行为特点的总结,分析了手工康复对智障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期望以此来为手工康复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手工康复;智障儿童;身心发展
俗话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尤其是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手工康复能对其身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手工康复
手工康复就是指通過手工,如做十字绣、折纸、剪纸、橡皮泥、沙画等小肌肉精细活动来使智力障碍孩子找到自信,锻炼行为,通过不同方式的授课、训练、激发、鼓励和沟通等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审美以及动手动脑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
1、感知觉迟钝、缓慢
感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感知觉敏锐,则可加速吸收新知识,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综合能力。智力障碍儿童不像正常孩子一样活泼、敏感,智障学生由于大脑或神经系统的障碍,感知觉的速度比正常学生慢得多,反应迟钝,学习速度缓慢。而且由于智力问题,他们在生活中,只会对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的刺激物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2、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极差
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就难以辨认。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较差,因为他们的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因此导致动作不够协调,动手能力较差。
3、比较容易兴奋
智力障碍儿童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莫名的兴奋感,因此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则会使他们比较喜欢去学习这样事物,从而容易有所进步。
4、语言能力薄弱,人际交往能力差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极为贫乏,往往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三、手工康复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1、增强感知觉的强度
手工制作让智力障碍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手、如何利用自己感觉,有助于增强其感知强度、补偿其缺陷,使之能够正确感知协调操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等能力,培养智障学生辨别物体、形状、色彩、各部分比例关系和技能。尤其是十字绣,其经纬交织以及鲜艳的颜色、五彩的绣线都会让智障学生增强感知觉的强度。
2、发展精细活动能力,提高手的灵敏度
智障学生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因此导致动作不够协调,在动作学习方面,常产生诸多障碍。手工制作能使智障学生的缺陷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和矫正,精细活动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捏一捏,这样边玩边做的同时,初步锻炼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提高手的灵敏度,发展手的小肌肉灵活和协调性,达到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的效果。尤其是十字绣,一针一线十分细致,对锻炼精细活动能力十分有益,可以大大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手的敏感度。
3、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
孩子都会对动手做手工保持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手工制作无论是对于正常孩子还是对于智障学生来说,都是一项趣味性较强的活动,由于这些手工制作较为简单,单一,因此他们只需按照步骤制作手工,不需要做自己不爱做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同时因为找到自我的价值,因此有益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于那些情绪不安、脾气暴躁的学生,也有特殊的帮助。手工是手脑并用的全方位活动。当他开始制作,大脑也在运转,学生会不由自主陶醉在自我手工制作中,所以对于有不良情绪的学生有疏导稳定的作用,使其能安心在课上接受教育。手工制作作为一种能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不仅能为智力障碍儿童自己消愁解闷,动手活动,还能实现自食其力,减轻自卑感,从根本上提高智障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满意度,促进了智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智力障碍儿童不仅仅语言能力差,交往能力也较差,往往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出来。但是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个步骤难度太大而减低了学习效率,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法或结伴互助法,即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承担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完成不同的任务和程序,流水作业,完成既定目标。例如,制作一幅十字绣,下一个半针需要以下几步:1、针下去;2、手下去;3、拉线;4、针上来;5、手上来;6、拉线。老师可以让几位同学组成一小队,分工或者轮流完成任务,看谁绣的好。这不仅增加了同学间言语的交流、学会相互配合,也让智障学生学着处理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使之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5、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参与度
兴趣作为人们最好的教师,强烈的好奇心将会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动机。因此在开展手工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使智障儿童可以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作用下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发挥出智障儿童的主动性。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同,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选择智障儿童可以接受并理解的教学内容或创作性题材,并在课前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样品,为学生讲解不同实物的使用方法及特点,利用实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最后,智障儿童的手工是他们各方面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第二,坚持因人实施原则;第三、坚持强化性原则;第四,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坚持以上几个原则,才能更好地通过手工康复来发展智障儿童身心。
参考文献:
[1]吴边.关爱的尺度[D].中国美术学院.2008,05.
[2]芦爱英.略论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06: 8-10.
[3]田幸培.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促进智障儿童发展——浅谈如何在智障儿童中开展手工制作活动[J].社会福利. 2012,10:47-48.
[4]程荣华.浅谈智障儿童精细动作康复训练[J].技术与市场.2009,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