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2018-06-11王小婷
【摘要】语法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科技英语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语法隐喻的发展历史,并且分析了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实例阐述其必要性。
【关键词】语法隐;科技英语;名词化
【作者简介】王小婷(1990.03- ),女,汉族,山西万荣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与写作。
一、引言
语法隐喻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将一个词从一个意思转换为另外一个,或者从属到种,或者从种到种,或者在类推的基础上进行转换”。中世纪时期(12-14时期),语法隐喻达到了昌盛状态,诗歌、布道、理论和哲学中都大量应用了语法隐喻这一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开始掀起了语法隐喻研究的热潮,其中,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语言学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
二、语法隐喻
隐喻分为语法层面的隐喻和词汇层面的隐喻。韩礼德借用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来区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词汇隐喻是指相同的能指,不同的所指,语法隐喻是不同的能指,相同的所指。韩礼德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他对语法隐喻的性质、功能、分类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语法隐喻的相对应概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韩礼德(1994)认为,语法隐喻研究的不是一个表述的意义变体,而是一个意义的表述变体。他根据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同一所指,不同能指。”一致式是对隐喻式的偏离。例如: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一致式)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隐喻式)
上述两个句子意思相同,但是隐喻式比起一致式,更为正式,隐喻式表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在科技英语中更倾向于采用这种表述形式。
三、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名物化/名词化(nominalization)”,科技英语借助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传达客观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它的语言表达形式简练、准确和浓缩,这些都导致科技语篇中名词化的大量存在。这种名词化在科技英语中的作用如下所述:
1.名词化重组了句子结构,加强了句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动词improve和use的名词化结构,将其一致式过程中的动作者省去了,这样就去除了较强的主观色彩,使得叙述更客观。
2.名词化结构简化小句层次,增加语篇的信息量。韩礼德认为,词汇密度是指一个语篇中的实词与小句之比。隐喻式往往在一个小句中装入大量的词项,密度越大,结构越紧凑,也符合正式文体的特点,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词汇密度越大,叙述信息含量越多,以较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这也是科技英语追求的技巧之一。
If we add or remove heat, the state of matter may change.
The addition or remove of heat may change the state of matter.
第二个句子使用名词化,使得句子结构更为紧凑,表达更为正式。
四、结语
语法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在科技英语中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以及这一理论对科技英语表达或写作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实现科技英语表述客观且兼具逻辑性,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董娟,张德禄.语法隐喻理论再思考——语篇隐喻概念探源[J].现代外语,2017,(3):293-302.
[4]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7.
[5]王娟娟.语篇语法隐喻具体体现形式的整合[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19-23.
[6]杨林.语法隐喻与科技英语功能文体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