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能视角下的失独家庭研究述评

2018-06-11院子琳

中文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

院子琳

摘 要:“失独家庭”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体,然而从社会工作的增能视角下对失独家庭的研究却。本文从失独家庭的失权特征分析出发,梳理学界在失独家庭中增能理论的运用模式,试图从现有研究中找寻本土模式的突破口。

关键词:增能 失独家庭 失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1

“失独家庭”指失去独生子女,且再无生育能力的家庭。据卫生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测算,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已达百万,并以每年8万左右的数量增加。虽然国家已经在生育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可是原先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影响已不可逆。随着社会生存风险的提高,“失独家庭”的生活成本也随之上升,他们不仅承受着心理创伤,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成为了急需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研究,我国学界从人口、经济、社会、心理等多种角度进行过分析。可是从社会工作方向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如黄耀明(2015)《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行动研究》研究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方琦等(2016)《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服务的实践、反思与前瞻》分析现有的服务模式。从增能视角出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如姚金丹(2012)《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谢启文(2013)《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等。

一、“失独家庭”的失权特征

失权是增能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含义是缺乏能力和资源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失独家庭”在社会中的失权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学者对于失权特征的分析不尽相同。

大多学者都将失独者自我效能感低作為主要特征之一,认为失独者心态普遍比较自卑,他们经常出现自闭、不与他人交往、脱离社会等问题。谢启文认为,这种无能感是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是负面经验所致。而姚金丹认为,失独者的自我封闭使他们获取社会资源时更加困难,从而形成对自身的消极评价,最终导致主观上的无能感,将缘由归于主观因素。

社会保障缺乏也是学者普遍认可的特征之一。姚金丹将重点放在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上,现如今失独老人由于社会福利院的规章限制而无法入住,甚至很多盈利性养老院也因为失独老人没有子女保障而拒绝接收他们。徐晓军等指出国家制度的力度不足,国家给予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略低,现行的救助办法立法层次较低,尚未上升到法律高度。谢启文则认为国家制度细则不明确,给予失独家庭的帮扶执行部门、实施标准、实施原则没有明确规定。

徐晓军等也将失独者的生理状况加入了失权特征之中,认为失独者基本上都是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老龄期”的中老年人,较同龄人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与生存压力,年迈后机体衰退、疾病侵蚀以及精神压力下的自我折磨使他们的生理状况日益恶化,成为了这一群体的关键特征之一。

二、“失独家庭”的增能途径

根据增能模式的层次,首先在个体层面上。谢启文提出了个体主动模式,并将这个模式分为了个人内部、人际关系、社会参与三个层面。个人内部增能意指使失独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层面增能包括交际态度和技巧的把握,社会参与指让失独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徐晓军等强调个体层面的增能为建立新的兴趣点,并将人际关系层面单独列出主张失独者之间建立支持网相互依偎。姚金丹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如对失独者进行情绪疏导,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进失独者群体之间的互助。

其次在外部层面上。谢启文将外部模式分为政府、社会、社区三个方面。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认为社会应正视失独群体,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提出多功能的社区养老模式,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姚金丹在社区增能方面,主要强调社区内部养老群体网络的建立与群体间的互助。徐晓军等将失独者在参与集体社会行动的过程中思维意识和行动能力得到提高的增能途径,归入了社会参与层面。

三、述评

随着近年社会来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学界从各种视角对失独家庭进行了分析,但是从社会工作的增能视角出发的研究很少。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社会工作者对失独家庭的认识,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模式探索流于形式,实际操作方法研究不够具体。学者们对增能模式进行了多层面的建构,但是实务操作方法太过宽泛,缺少可以直接让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工作方法。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法,但是对于方法的运用层面划分却模糊不清。

2.实务模式探索缺乏本土化理论基础。失独家庭作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近年来才被社会各界关注,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具体的实务模式缺乏本土理论基础,如何将国外相关理论或经验引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模式探索方向局限,部分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学者们对增能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社会资源几大方面,其中对政策方面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没有顺应社会新的发展变化,探索新的途径方向。

四、总结

失独家庭已经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增能视角下的研究仍不够全面。研究者失独者的失权较多的归因于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较少关注到失独者本身的身心状况条件这一因素。在增能模式探索方面,提出的操作方法多流于形式,且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基础支持。因此,研究者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外理论方法,发展建立我国本土化理论,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耀明.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行动研究[J].东南学术.2015(09)

[2]方琦,张天明.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服务的实践、反思与前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11)

[3]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11)

[4]杨景欣,陈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独家庭问题解决路径[J].企业导报.2013(12)

[5]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2(10)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