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壹《非草书》的书法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
2018-06-11洪俊熹
洪俊熹
摘 要 《非草书》被后世认为是一篇关于赵壹评论草书的书法论文,主要是对汉末日趋成熟的草书进行批評,批评的方法和内容是与书法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书法理论价值所在;文化价值方面,《非草书》即继承了汉赋风格又大胆运用新的文风强调文学的艺术性。本文通过一个新的视觉来探求《非草书》的书法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 《非草书》 书法价值 文化价值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载:“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仍作《解摈》,后屡抵罪,几致死,友人救,得免”。赵壹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共十多篇,今存作品有《解摈赋》、《穷鸟赋》、《刺世疾邪赋》、《非草书》等。他是一位受儒家正统思想极深的直士,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是名显于当时的狂狷人物。正是这种思想与处世态度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书法价值,书法的尚用观
《非草书》作为一篇书法论文,对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作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在书法理论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的主旨是反对当时人们对张芝、崔瑗、杜度等书法家的草书如醉如痴的追求。赵壹认为这些草书家不去研究圣人之道与治国之道,而来研究一个“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的“小技”,并且“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是有悖于圣人教训的做法。其次,赵壹认为草书因快而生,就应当“易而速”,可是“今反难而迟”,所以他说“失旨多矣”。他认为学草书是“盖伎艺之细者耳”,说草书是雕虫小技,这些人是“俯而扪虱,不暇见天”,认为草书写的好与坏对于治理国家无关紧要,他担心人们专心事内必失之于外,志小必忽略于大。
如果说《非草书》所持的书法观是错误的话,那他的批评方法却具有进步意义。批评方法的进步是相对“书赋”、“书势”等过于具象的关照态度来说的,“书赋”之类只是一种泛泛的个人感受,相比之下,《非草书》方法显得进步,而“书赋”显得落后。再从批评的内容来看,他们之间又恰好相反,赵壹的批评内容是反对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艺术对治国无用,所以主张文字的应用性,相比之下,“书赋”的内容强调书法的艺术性,这两种形式的文章,所牵扯到的批评内容与批评方式之间,恰好构成了一组矛盾。《非草书》选择批评内容的立场是实用的文字理论,而批评的方法却是书法艺术理论迫切希望的较理想的思辨性立场,所谓思辨性既要有论证过程,他是第一篇符合书法理论思辨意义标准的论文,我们说《非草书》是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也正在此,如果赵壹跟着书法潮流走,也强调尚美,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不大,正因为他反书法,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进一步探究它的可能性,给我们流下了非常珍贵的难得的范例,这就是《非草书》给书法的贡献,也是其书法价值所在。
2文化价值
2.1讽喻的手法
《非草书》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论说文的批评方法,文章的逻辑结构为:草书不足学——学不了——学无用,赵壹围绕这一结构对草书和其学习者进行了批评,在《非草书》中我们还看到了汉代辞赋提倡“讽喻”的文学特点,如在文章第二部分写到:“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他非常生动的讽刺那些学草书者,生活中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迫为之只能适得其反,与己与社会都不利,接着告诫他们“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是“博学餘暇,游手于斯”。他认为“后世慕”者是徒劳的。论点不断深化,说理从容不迫,疏朗中见细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从现实出发,用生动的比喻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武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艺,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这里运用了赋善于铺陈,多用排偶的特点,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质实,气势恢宏,讽喻有力。
2.2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赵壹生于汉顺帝永建(126—131年)前后,卒于汉灵帝中平(184—188年)前后。这一时期恰恰是汉王朝政治腐败,权贵荒淫不法,好坏不分,社会道德败坏腐朽的时期,因此,我认为《非草书》不仅仅是一篇非难草书的批评文,而是赵壹借原本合理的书法发展现象,非常偏狭的认为这是“背经而趋俗”的不良风气,来嗤咀社会,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使命,同时也是《非草书》的文学使命,在《非草书》的文本背后暗含着赵壹深层的思想寄托与人生追求,他无法正视现实,只能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醒人们做弘道兴世的大事,因此《非草书》表面看来在否定草书,实为否定社会弊端。他认为人们在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在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后他呼吁人们不要整天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对国家人民无益的小事当中,而应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应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非草书》看到赵壹对社会走向衰落的担忧。还有,儒家思想根植于赵壹的灵魂深处,这是他不能面对现实,偏激执着的思想源泉。他希望世人“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所以,《非草书》的价值远远高于赵壹主张的书法尚用思想的表面,他通过批判人们对草书的盲目追求,来表达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范晔.后汉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 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 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