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素材的创设
2018-06-11秦鹏芬
秦鹏芬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素材的挖掘与资源库的建立,提出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以电视剧情节、文学作品情景再现、虚拟建构模型等作为主题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主题情境素材 虚拟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121-02
根据 2016 年 9 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素养的诸多方面都与高中学生年龄、学习阶段等相关。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素材特别是主题式情境素材的挖掘与资源库的建立,提出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以电视剧情节、文学作品情景再现、虚拟建构模型等作为主题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电视剧情节作为主题情境素材
大数据时代,中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触信息、媒体,他们关注的信息就是他们的兴趣点,如果教师能从中挖掘一些资源并加以筛选,这将是课堂刺激学生兴趣的一大资源。比如一些对中学生热播的电视剧或是综艺节目,教师可以将其情节类比到课堂某一内容,并将这一情节作为本课的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这条主线中学习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以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情节为原型,将本课定格为华人地理教育台将录制岩石家族生活剧《来自地壳的你》并于近期开展项目启动暨演员招募新闻发布会作为大情境主线,具体以“公开面试(自我介绍)”“评委亮分(学生评价)”“主持人公布演员档案(教师总结)”三个小情境呈现,将本课矿物特征、三大类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形象生动描述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当然,因为本课涉及的矿物种类多,学生平时接触少,所以必须在课前布置,和学生提前说本节课的大体安排,学生可选择“矿物大家族”或是“岩石三兄弟”中的某一种物质作为自己即将要参演的角色,可以通过教材、地图册以及网络资源了解它们的特征、用途等,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整合起来作为“公开面试”环节的“自我介绍”,“评委”也要对每个角色熟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出评价。课堂实践下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比如参演“金刚石”的同学有说自己是“富婆”,有说自己是最尊贵的大家千万不要伤害她,否则会遍体鳞伤。参演“岩浆岩”的有两个同学以两兄弟名义一起参演,分别将喷出岩和侵入岩演绎得形象具体。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对知识掌握也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笔者还在某些复习课用了类似于广西民族团结知识大赛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反响也是很好。
因此,通过电视情节或是综艺节目的方式作为主题情境素材,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让文学作品情景再现作为主题情境素材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地理知识,有些是作品中某个故事情节,有些是古诗词中某一句子或某一词语,有些则是整部作品始终都与地理有关。比如一些游记类的文学作品,则整条线路都与地理知识有关。教师若能深入挖掘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资源作为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素材。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地理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一节教学中(第一课时),笔者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80 天环游世界》的环游路线基础上略微加工,将本课定格为学生跟着现代旅游爱好者杰克踏寻小说中主人公的足迹“科学旅行”的大情境主线,具体以“游记中发现科学”“给杰克科学解惑”“科学预言”“科学家潜质测试”四个小情境呈现,将本课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等内容形象呈现出来,特别是杰克的环游路线和同学们若采用新环游路线两种思维,大致体现了六大板块示意图的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学生根据不同的路线学习边界处对应的地貌,理解起来就十分轻松了。课堂实践来看,“科学预言”和“科学家潜质测试”环节,让学生过足了当科学家的瘾,正确的科学预言(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1页)和测试的通过率极高,让学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当时这节课作为笔者的市级公开研讨课,课后各位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比较高。笔者在讲述外力作用一节也采用了《西游记》中的取经路线讲述,效果也比较好。
因此,通过让文学作品情景再现作为主题情境素材,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文学作品时学习地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以虚拟建构模型作为主题情境素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虚拟建构一条主线,并以这个模型作为主题情境素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在这个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起来从而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虚拟建构一些情境模型来帮助学生在一个大情境下学习,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思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教学中,笔者虚拟了一个企业家周百强从乡下外出打工到后来当了董事长,并将父母接到北京,通过父母在北京生活的不適应反映出“城市病”,最后通过雄安新区例子讲述解决“城市病”的方法。具体以语法内容的不同符号表述不同情境,分别是“城市让生活更好。”“城市让生活更好?”“城市让生活更好!”这三个不同的小情境。课堂上配以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材料探究,解决城市化的消极影响这一重点。本节课是自治区课改专家到笔者所任教学校调研时的研讨课,课后专家们对该课给予极高评价,大城市“城市病”非常显著,笔者采用北京的例子非常典型,整节课用主题情境和材料探究结合在一起,课堂效果非常好。当然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虽然这个内容是大城市典型但在小城市也是有体现的,如果用身边熟悉的真实的例子,学生的体验可能更深刻。
因此,通过虚拟建模方式的主题情境素材,可以让部分地理知识更形象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当然和前面提到的两种主题情境素材相比,虚拟建模的方式相对真实材料的案例在某些时候可能有一定的逊色。
总之,课堂上创设情境,特别是主题式情境,对于学生提高课堂兴趣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整合信息,让学生充分体验在情境中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