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校教育的“三观”
2018-06-11李成文
李成文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坚持借势而上、造势而为的课程建设策略,积极推进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建设。
1.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学校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立了课程建设的三个原则: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主,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核心素养为课程价值追求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杜绝课程建设的随意性;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点对日常的德育活动、学科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活动课程化的规范管理。始终牢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要建设好关键课程,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怠慢。
2.拓展课程内容,改变教材观
过去,教材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教材。教师们努力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语文组教师团结协作,依据中考改革要求,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开发了校本课程——顺义文化遗产。该课程融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多学科于一体,迈出了课程建设穿越学科界限的第一步。多学科联合确定课程目标、实施步骤,学生在走访、探寻、研究、提炼、总结中成为课程建设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核心素养得到培育。但也应看到,目前校本课程中相当一部分是购买社会服务,容易产生课程针对性和系统性差的问题,要鼓励本校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3.拓宽学习方式,改变教法观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的效果是最差的,24小时后学习内容只能保留5%,而“小组讨论”可以保留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保留75%。学校通过落实学科实践课、社会综合实践课、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等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获得感。学校引导教师实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课堂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动手实践、导学案教学、Pad教學等。
4.延伸课程空间,改变课程观
当新技术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之后,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课程空间早已不局限在教室和校园里。因此,学校尽最大努力,延伸课程空间:校内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机房,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校外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教育基地接受教育,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真善美。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