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06-11李刚刚
李刚刚
3月20日,本刊编辑部一行3人来到北京市第四中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今年两会,马校长特别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建立大学、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岗前培训体系。此次,我们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对马景林校长进行了专访。
“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很重视。今年初,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
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马校长也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他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第一,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仅提高教师的待遇是不够的,马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师。中国有着尊师的传统,古人讲“天地君亲师”,把“师”与“天地君亲”并提,可见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推崇。因此,社会应该形成尊师的风气,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马校长认为,当下很多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距离我们期待的专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这种距离主要不是因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的,而是其教育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造成的。比如,缺乏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等。教师具备了必需的教育教学的专业化知识,学生的很多偏差行为就能够找到科学的解释,当遇到某个问题时,教师就能够以最专业的方式找到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相关培训不到位。”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马校长特别谈到了培训不到位的问题。如有些教师毕业于综合实力很强的大学,其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很强的,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等的学习,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感性认知进行教学,专业化程度不够。这些现象引起了馬校长对教师培训的关注和重视。他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只靠教师自己去悟,而是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专业的、科学的培训。
今年两会,马校长聚焦师范生岗前培训的问题,提出建立大学、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岗前培训体系。师范生在大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教育教学实践,而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能够弥补这一缺失,因此,专业教师的成长需要三方合作来实现。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师范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教师,这一职能就决定了师范大学不仅要对师范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指导其进行教学实践。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需要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的合作。马校长在提案中构想,师范生在岗前培训期间一般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研修学院的老师,主要指导他们如何教研;一个是学科教学老师,主要指导他们如何听课、上课等。
“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反思和反思性实践。”
马校长认为,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反思和反思性实践,即教师始终处于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的动态中。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教师只具有静态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能够在实践中进行高位反思,而后根据反思的结果进一步实践。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要求教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理论高度,而是要具备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实践性反思不是形式上的、空洞的,而应该是有理论支撑的。马校长对支撑反思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在北京四中一直提倡:“用教育的方法解决教育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育的方法”就是支撑反思的“理论”。要掌握“教育的方法”,首先需要明晰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只有明白了“教育的问题”,搞清楚了它的内涵实质,才能够确定“教育的方法”。一个“教育问题”,古今中外可能都有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可能都有针对它的解决方法。如果把这些问题和方法总结概括出来,将对教师的实践性反思有直接的帮助。比如,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会犯困、捣乱,会放弃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讲是最棘手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什么,古今中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而后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马校长的采访,使我们领略了学者型校长的风范。他对教育问题思考的深邃、严谨深深吸引着我们,对教育实践的倾心、努力深深打动着我们。相信在未来五年,马校长一定会尽心履行好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继续以理论的视角关注教育实践,成为一位有着独特教育哲学思想的校长。
栏目编辑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