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考查方向培养核心素养

2018-06-11陈菊飞

关键词:试题命制文言文教学

陈菊飞

摘 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文言文考查应调整方向,从而避免“僵尸”型试题的长期训练,改变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策略与方法单一的弊端。具体而言,文言文试题的命制,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合适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还要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体现文化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试题命制;文言文考查;文言文教学

考查方向与教学内容,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双生花,教什么考什么,反过来,考什么也决定着教什么。而在一线教学中,考查方向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变革的作用,似乎更为明显一些。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日常教学的内容与策略方法,也要思考考查内容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这里,笔者就自己命制的一道期末文言文试题,谈谈关于上述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一道文言文试题

文言文断句的试题,历年来频繁出现在各地的学业考查中。标点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称,“标点不正,则言不顺,文不正,则事不成……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1],可见其传情达意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如何考、考什么,却需要我们命题者深思。

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考试,笔者命制了一道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试题,模样与常见的题型有所不同。题目如下:

(乙)(8分)

景公为长庲①,将欲美之,有风雨作,公与晏子入坐饮酒,致堂上之乐。酒酣,晏子作歌曰:“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风雨之拂杀②也,太上之靡弊③也。”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公就晏子而止之曰:“今日夫子为赐而诫于寡人,是寡人之罪。”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庲(lái):屋舍。②拂杀:击落,吹散。③靡弊:使妻离子散。

15.下面这个句子的断句,甲、乙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

我认为 同学的更好。理由:

【参考答案】

甲或乙都可。仅选择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示例1]我認为甲同学的更好。理由:“废酒”与“罢役”动作一气呵成,干脆利落(1分),表现了景公的从善如流,处事果断(2分)。

[示例2]我认为乙同学的更好。理由:“废酒”与“罢役”断开,短句更为短促有力(1分),表现了景公吸取谏言斩钉截铁的态度(2分)。

文言文断句从表面看,考查的是读者对文章是否读通读顺,影响到文意的把握,但在这道试题中,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表现艺术的体验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要求更进了一步。这道试题的命制,完全是偶然得之,因发现中华书局出版的《晏子春秋》一书中“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的句读与百度上搜索出来的文章句读有所不同,而各有所长,于是应运而生。

二、试题引起的争议及争议原因探究

考完以后,教师们议论纷纷。持赞成意见的教师认为:这一题开放而有趣,一举两得,既考查了断句,又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说话的语速与停顿,并借此揣摩了人物心理,分析了景公与晏子的君臣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持反对意见的教师则抗议:文言文试题不就是断句、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吗?也有必要这么傲娇?

一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考题很有意思:一直以来,考试的答案只能是非此即彼,现在居然可以由自己做主,稀奇!但在答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卷面上,学生在甲与乙之间反复涂改,足见内心摇摆不定,难以取舍;或答非所问,“句子结构完整,符合文意”诸如此类的套话连篇。

教师们对这道试题的强烈反响,是出于试题超出了预料,在他们心目中,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是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得分的,一般是断句、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而这一题通过断句来考查文章的表现艺术,完全陌生;学生面对这一题难以下笔作答,当然也有考场上时间紧迫、精神紧张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

首先,这是“僵尸”型试题长期训练的结果。2017年浙江省12份地市级学业考试试卷,都出现了文言文断句的题型,其中有11份是“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1份是“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追溯到2016年,甚至更往前,断句题型都千篇一律缺少变化。这些题目,几乎无一例外,都指向句子是否通顺,而对断句的表达效果则不需作过多思考。长期处在这种僵化的考查要求之下,学生对上文提到的期末考题,作“乙同学断句将句子的意思拆开,断的不是句子而是句中停顿”这样的回答,教师们大呼“出乎意料”,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其次,这是课堂教学内容与策略的双重僵化带来的结果。据浙江省2016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数据显示:66%的教师认为“文言文主要是记和背的功夫,落实好字词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于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法,只有16%的教师支持。这两组数据,前者揭示的是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认识模糊,后者显现的是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策略与方法的单一。目标模糊、教学策略与方法单一,直接导致学生在文言文课堂内,学习方向不明,内容刻板,方式机械,自然也无法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

假如学生长期面对一成不变的文言文考查题型,学习内容以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为主,即仅以“工具性”为主要导向,必将陷于琐碎而遗落篇章大意,无法进入与之相关的文化情境,不能达成体会领悟、精神陶冶及文化传承的深层要求。因此,思考文言文的命题方向刻不容缓。

三、关于文言文命题的思考

要思考这个问题,前提是明了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换言之,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读懂文章,积累、理解语言文字,体验、欣赏文言文的表现艺术,并从中汲取古人精华,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简言之,要学习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

这一现实要求,也应反映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根据有识之士的建议,针对目前初中阶段文言文命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文言文阅读测试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重点词句与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浙江省2016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中学语文学科报告》),因此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合适比例,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字词的作用,努力做到水乳交融。比如根据本文开头的《晏子春秋》的节选语段,笔者还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14.参考字典中的解释,说说“就”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分)

[义项]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公就晏子而止之曰:

【参考答案】

“就”在这里是靠近、走近之意。这一动作写出了景公的悔过之意以及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体现了景公对晏子所言的钦佩之意,侧面烘托了晏子劝说艺术的高超。

独立的虚词没有生命,但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意作用却不可忽视,比如2016年宁波市中考文言文试题: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以两个虚词来分析两位人物的共同之处,令人耳目一新。可见,“言”一旦和“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的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它所表达的内涵会更加丰富而深刻,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学习和考试是有意义的。

二是文言文阅读不能局限在考查理解层面,还应探索如何从多角度进行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从而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2]210比如,本文开头的这道句读题,有的学生认为断开短促有力,有的认为“废酒罢宴”一气呵成更能见景公的决心,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凡有理有据都应该得到鼓励。再比如,阅读清代沈起凤《谐铎》一书中的《一钱落职》,对文中潜庵汤公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汤公当然是一个清正刚直、见微知著的人,但是潜庵汤公仅仅因为南昌某以前的一个过失,就断定他日后必为“纱帽下之窃贼”而弹劾他,也是一个偏执刻板、不能与时俱进的人,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

三是文言文的考查,要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体现深度阅读。[2]212比如将本文开头的《晏子春秋》的节选语段,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组成主题式阅读,把课内外文言文材料进行拓展勾连,将学生引导到积累文言知识与提升文言能力相结合的要求上来,使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印证、对比、阐释,让学生充分打开思路、综合分析、比较探究、完整作答,达到真正考查综合素养之目的。

四是文言文的考查,还应该努力体现文化的传承价值。比如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如“家”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可以让学生猜测“家”字当中蕴含的初民由捕猎、穴居向圈养、家居(农业文明)过度的信息,体味其中历史文化的变迁。平时应多进行这类结合字形理解字义的练习。又如高洁的思想行为、高尚的情操情趣等精神魅力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代的精神、思想、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在考查中,设置这样的考题:

假如你想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选择最合适的一句话送给遭遇挫折的朋友,你会作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积累名言警句的同时,加深理解,迁移运用,接受熏陶,并身体力行。

四、关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学习承担的使命,也促使我们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变革。

长期以来,师生们很重视对文言文中“言”的训练,而对作家的人格与气质、民族的传统与精神等文化层面的熏陶则有所忽略。因此,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探索言文并重、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至关重要。“言文结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实践看,将重点词语孤立地从具体的篇章中找出来单独解释,会让学生感觉既困难又单调,而从记忆的规律看,将重点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学习,适当重复,更易于记忆持久。

“言”与“文”如何结合,又须因文而异。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从故事入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可以以“共工为什么发怒、发怒时做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三个问题为纲,请学生找到对应的文字,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这样既了解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也解决了文言字词。写景类的文章,可以从画面入手,在熟悉画面、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将文言字词内容穿插其中。如教学《三峡》,可以请学生“选择文章的其中一句,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如画的三峡风光”,在描绘的同时理解字词,然后再根据这些字词的含义完善图景。这样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对景物的印象,使他们整体地感知全文。寄情山水类的散文,如《小石潭记》的教学,可以设计“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何而起?”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在梳理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传神的文字所刻画的小石潭景物幽美而静穆的特征,理解作者因贬官而失意的孤凄之情。

课堂上,要多对文本作高位思考,探索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比如,教学《曹刿论战》,文中曹刿清醒的政治头脑、卓越的军事才能,庄公无能却禮贤下士从善如流的形象,非常鲜明,但是,真有如此美好的清明政治吗?我们若以详略安排为学习的切入口,将会在君主贤明、臣子忠贞的表象下,读到左丘明畅想的平民自由参政、王室贵族礼贤下士、于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美政之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的缝隙深处,理解觐见绝不简单,交谈也远非三句,战争不是喜剧,胜利来之不易,而诸多省略,则只为需要。正是经过了左丘明高度艺术化的省略处理,《曹刿论战》才在一场尸横遍野的恶战之外,为我们营造出一片“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画卷。[3]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只眼睛来读文本,多一根敏感的神经来感受异样,对培养其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将功莫大焉。

与教学内容、考查内容相呼应的是,课堂内的教学策略也要顺应这些变化。当从意义上推敲语言的表达作用已经达成共识,还可以多多运用诵读法,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表现出比在语言上引起的联想更微妙,以至有人认为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比如《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带动全篇的学习:读出韵味,感受陶醉于美景之中的“情趣”;读出品味,感受异水奇山的“意趣”;读后回味,感受“窥谷忘反”“望峰息心”的“理趣”。此外,还可以运用替换法,进行鉴赏比较,将熟悉的词语进行陌生化处理,使该词语的真正意义凸显出来。其他诸如联想、想象等等,不一一赘述。

总之,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调整考查的方向,进而促进文言文的课堂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将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文言文如此,其他文体的教学与考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吴直雄.毛泽东妙用诗词(下册)[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565-567.

[2]章新其.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刘祥.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1-17.

猜你喜欢

试题命制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