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流新闻传播学期刊题目内容分析(2013—2017)
2018-06-11李永宁王畅颖刘旭阳
李永宁 王畅颖 刘旭阳
【内容摘要】本文以五本CSSCI期刊的目录以及摘要为对象,研究了国内主流新闻传播学期刊2013—2017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和关注重点。认为,五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新媒体研究成为关注的重点,其研究数量与领域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在积极探索媒介融合和转型的路径。五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在越发呈现出深入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传播研究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内容分析
一、文献综述
1998年,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新闻学上升为一级学科新闻学,学科地位的提升、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研究视野的开放推动新闻传播研究发展进入快车道,此后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飞速发展态势。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介融合”元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治理”新元年,2016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之年。伴随这些社会发展热潮,不少学者对于国内媒介融合发展、新闻传播业转型研究、新闻从业者的自我角色或媒介角色的认知转变、互联网立法和个人隐私权与信息权保护等等多方面產生了新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更多地要关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和研究理论的创新。
中国新闻学三大传统支柱即新闻实务、新闻史、新闻理论。在《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指出,1998年以来国内新闻实务研究发展受新媒介技术扩散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线交织推动,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实践革新推动理论创新,推动新闻真实性研究转向传媒“公信力”研究;二是新的理论资源引入带动新的研究风潮,“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国内研究热潮就是显著的例子。①
从新闻史研究层面看,国内新闻史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基础也更扎实。近年来,国内新闻史研究发展趋势主要由考据描述逐渐转向解释描述、文化或社会现象分析,内容上注重填补空缺。对于外国新闻史研究,开始不局限于单纯历史层面的研究范畴,将目光聚焦于国际传播等议题,并由此延展。
在新闻理论研究层面,陈力丹在《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指出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外部驱动和现实导向特征②,紧跟热点,对社会现象关注很多。在结合实际和不断实践过程中,旧的话题通过新学术概念引入,或通过新材料的发掘,或依靠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获得新阐释并得到深化,开拓出研究新思路。③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新闻学和传播学逐步融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式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的一部分。社会调查已不再新鲜,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之一。④在2013~2017这五年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传播学”,得到的文献有17824篇,在web of science上搜索“communication”,得到的结果有277,928条。由此可见,传播学自身学科也在不断发展,近五年来学科研究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呈现出研究数量逐年上升、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更加向新媒体与新兴领域转变的趋势。
纵观传播学发展,传播学界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思考和探索逐步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并开始关注,国际化不是“盲目、机械地搬用西方理论”,而本土化也不等于“狭隘、排他性地追求本土理论”。⑤中国传播学界的学术自觉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发,经过长期摸索,中国对于西方传播理论和研究已有深入理解,对国内传播发展现状也有较清醒的认识。中国传播研究已经具备“批判吸收、自主创新”的充足条件,摆在中国研究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吸纳西方相关理论与建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从传播学研究角度来看,实证研究地位进一步加强。在《2012 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中,刘自雄指出,正在发生的传播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效应日益凸显,新的媒体形态、传播活动以及传播现象层出不穷。传播学研究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大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外延,重心开始转向新媒体领域。⑥从研究内容看,受众和效果研究之外,主题与理论视角日趋多元。⑦近年来,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聚焦于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对网络新闻、网络舆论、网络事件与舆情研究、社会化媒体等研究逐年聚焦并增多,尤其是对于微博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研究问题包括政务微博、微博舆情、微博中的舆论领袖、微博负面效应及其规制等。此外,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也成为研究热点,反映出传播学多元发展的面貌。
当下,中国传播学研究自立自觉的目标任重道远,但从一些迹象中,可以看到这一潮流的日渐涌动。其一,是对西方传播理论的系统反思。人们更倾向于将西方学界思想当作史料,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研究西方理论与政经权力、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技术迷思等相互作用。打破对西方理论的迷信,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中国研究中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并通过这种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读,将传播学真正转换成自己的思想。⑧其二,学术自觉意识推动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也有学者对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门别类细化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调查目的是通过对近五年来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的题目以及摘要进行内容分析,考察目前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的关注热点和领域,以及五年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一)研究问题及假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伴随着“互联网+”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带来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在许多领域日益凸显。近五年来,将“互联网+”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成果斐然,带来了许多媒介新生态与新现象,对于媒介融合和媒介转型等话题的探讨也日益增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
Q1:五年内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对于媒介新生态(诸如大数据等一些研究热词)的具体研究发展趋势如何?
Q2:五年内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在关注领域(类别)上是否存在差异?
Q3: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体现在哪些领域?
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H1:从2013年—2017年9月,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对于媒介新生态的关注呈上升趋势;
H2:从2013年—2017年9月,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关注领域存在显著差异;
H3:从2013年—2017年9月,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关注领域更多转向内容分析和受众分析。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影响因子排名,选取了五本新闻传播类期刊作为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的代表,分别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和《当代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五本期刊在2013—2017年的目录(2013—2016为全年全期,2017年为01期到08期)中的全部论文题目进行了词频抓取。
统计得出,在2013—2017年,《新闻传播研究》期刊目录中全部论文题目共486个;《新闻大学》目录中全部论文题目共562个;《现代传播》目录中全部论文题目共2436个;《国际新闻界》目录中全部论文题目共657个;《当代传播》目录中全部论文题目共937个。每年每本期刊论文题目具体数据见下表。
此外,本研究选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国际新闻界》两本期刊,在2013—2017年的期刊目录中进行了抽样分析,由于这两本期刊的年度目录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诸如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学、研究方法等)排列,因此采取分层抽样方法,2013—2016年每年抽取25个样本,2017年抽取20个样本,两本期刊5年共抽取240个样本。最后通过制定编码表,对这240个样本进行学术领域上的分类和趋势研究。但是在样本的选择与分析中,本研究也存在缺陷,如抽样样本量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所属类别的趋势发展等。
(三)编码表设计
为了对所抽取的240个样本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將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分为以下三大类,分别对发表年份、发表刊物以及所属领域(类别)进行编码。对所属类别(领域)部分的编码参考陈力丹老师《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的做法,其中将新闻传播学领域分为新闻理论、传播学、新闻法制、传媒产业、新闻史与传播史、广播电视研究六类。同时参考了陈力丹老师的另外两篇论文《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和《201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其中删除了广播电视研究,增添了对于传媒形态的研究。本编码表保留了陈力丹老师的基本框架,同时在传播学部分引用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细分,并参考相关论文对新闻法制、新闻教育等进行了细分。编码表如下:
所有样本标题的内容分析编码由两人共同完成。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抽取了25%的样本测量了编码者间信度,根据霍斯提信度公式测定,关于发表年份和发表刊物的编码者间信度为100%,关于所属领域(类别)的编码者间信度为84%。
本研究所定义的分类领域概念界定如下:
新闻理论:新闻及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
新闻史和传播史:各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传播学—控制研究:对一切有关传播者和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的研究。
传播学—媒介分析:对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的研究。
传播学—内容分析:对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研究。
传播学—受众分析:对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针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态度、认知和行为的研究。
传播学—效果分析: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研究。
新闻法制: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体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传媒产业: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产业形态。
新闻与传播教育:对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以提高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
研究方法:为获取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或主要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三、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国内五年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研究热点
本研究分析了2013-2017年国内五本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的所有论文题目,使用Python软件中的jieba分词技术,对所有样本进行了分词和频率统计。为了提高准确性,在数据字典中添加了如‘媒介融合等新闻传播类用语。在分词后进行了数据清洗,删除‘为例‘基于等不具备价值的高频词,最终得到五年内高频词统计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国内五年间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的总体研究热点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传播、中国、传媒、新闻和网络,与此同时,媒介、政治、社会、互联网、社交媒体、融合、转型、舆论、微博、大数据、电视、广播、纪录片等都位于词频排名的前50。
由表3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中,“报纸”这个词没有出现在词频的前50,说明近五年来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对报纸的关注度不如电视、广播、纪录片等媒介形态。出现该现象可能是因为对报纸和报纸转型的关注更多聚焦于2013年及以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报纸”和“报纸转型”,可以看出2013年的关注量最大,为7841篇;之后按年份递减,到2017年仅为3715篇。而近五年来国内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诸如微博、社交媒体等等)的关注居高不下,同时更多的开始探索媒介融合和转型的路径。
(二)国内五年来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热点关注变化
本研究同样使用Python软件中的jieba分词技术,以年份为划分依据,进行了分词和频率统计,得出2013—2017年以来每年前600名的高频词统计。其中由于2017年的样本截至2017年8月,所以將2017年样本按比例折成12个月的累积频率。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传播、我国、媒体、新闻、网络占据着每年的高频词榜首。五年内我国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研究热点如微博、大数据、互联网等基本呈现稳定趋势,其中“VR”于2017年出现。
如图1所示,对于“美国”的提及五年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图2所示,从2013年的16次到2017年的32次,对于“数据”的提及五年里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这里的“数据”包含“数据”和“大数据”。
如图3、图4所示,近几年对于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探讨,也在论文题目中有所体现。对转型的探讨在2014年达到最高,29次。
五年来,对“社交媒体”这一词语的提及从2013开始上升,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31次。另外,对于“微信”“微博”这些具体的社交软件的探讨,其词频如图5所示,对微博的关注明显早于微信,并且不断下降,而对微信的探讨可以视为从2014年才开始。
图6所示,近几年对电影的关注逐年下降,电视剧和纪录片基本保持稳定。近五年来对大数据的研究呈现热门趋势,逐年上升;综上所述,H1假设成立。
(三)国内五年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以两本为例)关注领域的变化
本研究着重选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国际新闻界》两本期刊,在2013—2017年的期刊全年目录中进行了抽样分析,选取出240个样本,通过编码对其进行研究领域的划分,之后将编码数据输入spss进行对比分析。
如图7到图9所示,就单本期刊来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研究重点更加偏向新闻史与传播史与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对研究方法关注最少;而《国际新闻界》的研究重点更加偏向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受众分析,并且对新闻业务的关注度非常低,在此次抽取的样本当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新闻业务的文章。
从总体上来看,五年来两本期刊对于传播学类的研究最多,占总体的58.33%。小类分布上,涉及内容分析的论文最多,为19.16%,其次是新闻史与传播史,为15.41%,第三是媒介研究,占比12.92%。
由于客观时间条件限制,2017年样本较少,同时认为加权不能代表2017年的研究热点,因此剔除2017年样本,仅对2013—2016年的样本进行了分析统计和趋势研究。通过对各个领域四年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了部分领域趋势如图10、图11所示,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产业和研究方法领域的论文呈现下降趋势,新闻史、传播史、新闻法制、新闻传播教育虽有波动,但基本呈现稳定态势。
在传播学的5W中,对内容分析的关注最多,并呈现轻微上升趋势;对媒介分析、控制研究以及效果分析的研究轻微波动但基本保持稳定;对受众分析的关注在2014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因此H3假设部分成立,即四年来对受众分析的关注呈下降趋势,而涉及到内容分析的研究有所上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2013—2017年国内主流新闻传播类期刊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近五年内,国内对于报纸的关注呈现持续低频趋势,但对广播、电视和纪录片的关注度仍然较高;对于新媒体和新技术如大数据等的关注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也在日渐加快媒介融合和转型的进程。在新闻传播所属类别上,目前国内对于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研究最多,并基本保持稳定上升趋势;涉及受众分析的内容呈现出下降趋势。
近五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新媒体研究成为国内关注的重点,其研究领域范围在不断扩大。新媒体对社会建构的作用、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新媒体内容与技术传播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等等日渐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的热点。在越发呈现出深入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和开拓跨学科领域,极大丰富了传播研究的理论内涵,展现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注释:
①廖圣清、申琦、柳成荫:《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新闻大学》2013年第6期。
②陈力丹、陈辉、朱至刚:《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期。
③陈力丹、熊壮:《201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④陈力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⑤祝建华:《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4期。
⑥刘自雄、刘年辉、马凯、何冬英、刘子倩:《2012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9种CSSCI期刊的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⑦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⑧李彬、刘海龙:《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