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蔑视到被尊重
——智利华人华侨历史探析

2018-06-11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智利华人移民

陈 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33个国家中,华侨华人总数约有121万(不包括华裔和混血的中国人)。而国家总人口1700多万的智利,华侨华人总数仅2万左右,是拉美地区华侨华人比例较低的国家。但是,为什么还要格外关注智利华侨华人这个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在“苦力”(西班牙语culíes)时代,华人劳工在智利与周边国家的资源大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智利的遭遇和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华工有所不同。中智早期交往的历史实际就是华侨华人移民智利、在智利扎根的历史;其次,在中国和智利的外交关系史中,两国都是本着实用主义的前提,不受意识形态差异的束缚,以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为先,逐步建立起稳定而和谐的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华侨华人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在智利社会树立起友好而健康的形象。最后,智利拥有较高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全球化、自由的经济环境,以及较高的清廉指数和相对较低的贫困率。近年来,在中拉战略合作背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智利寻求发展和合作的机会,并希望借着中国和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智利与其它拉美国家的经贸协定,以智利为桥梁和跳板进入更广阔的拉美市场。因此了解智利社会对于华人华商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本文将从智利第一批华人华侨移民谈起,关注他们及其后代如何一步步在智利扎根,从被蔑视、排挤到获得认可和尊重的艰难过程。

一、智利首批华人劳工

中国移民到达拉丁美洲始于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大批的印第安土著人被殖民者杀害,为了开采当地的矿产又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殖民者开始从非洲和亚洲购买廉价劳动力。但是,中国移民拉丁美洲的高潮发生在十九世纪,华人“苦力”被贩卖到拉丁美洲,其中以古巴和秘鲁的苦力人数最多。1845年开始智利有华人的记录。这批来自广东的华人是坐着智利的轮船或者设有智利舱的、主要向古巴或秘鲁输入苦力的轮船到达智利的。他们最初被贩卖到阿塔卡马和瓦尔帕莱索地区。智利著名历史学家Benjamín Vicuña Mackenna曾形容他们是“积极的奴隶”(esclavitud positiva)。一方面指华人劳工们希望通过劳动改变命运、与家人团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们抵抗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剥削;另一方面指华人劳工确实为智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智利1854年至1875年的人口普查,1854年智利有71名中国人,其中54名在矿山工作;1866年有82名中国人;1875年人数上升到126人,大部分人在阿塔卡马和科金博矿区工作[1]。

二、华人劳工与南美太平洋战争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并未明确划定归属,但也相安无事。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那里发现了丰富的鸟粪和硝石矿藏,三国为抢夺矿产资源的争端由此展开,最终演变成“南美太平洋战争”,又称“鸟粪战争”或“硝石战争”。

1947年出版的《上海洪声》月刊,在其创刊号中透露,“失败之后,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身于国内,于是数万弟兄赴美洲,……。”[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余部的一万多人选择了到国外当“猪崽”,坐了几个月的船,被运到秘鲁(今天是智利塔拉帕卡大区的伊基克)当“契约矿工”,就是他们参与了南美太平洋战争。逃亡到秘鲁的太平军在矿山受到矿主非人的虐待,体力和精神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南美三国战争打响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地站在智利这一边。太平军自发的起义,为智利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秘鲁华人劳工和智利军的第一次会面发生在1879年4月智利军征战伊基克附近运送鸟粪和硝石的码头。智利《信使报》一名亲历现场的通讯员称,当看到一场大火把矿山的机器设备烧尽的时候,那群不幸的中国奴隶们欢喜雀跃,呼喊着“智利万岁!”[3]。而后,太平军重新武装,成为“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衣军’”[3]。褐衣军参加了波内达要塞伏击战、莫克瓜战役、塔克纳战役和阿里卡战役,大获全胜。智利将军“西拉皮佐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太平刀)’。”[3]1881年1月,华人劳工还和智利军一起占领了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南美天平洋战争结束,智利政府将伊基克赠与在这场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太平军,成立了自治镇。时至今日,在伊基克还保留着不少中华传统,如祭祀传统和仿效太平军的“包巾节”等。

这场战争之后,智利的华人人数从1875年的126人上升到1885年的1229人[3]。1893年6月15日智利亚洲会馆成立(1923年改名为智利中华会馆),成为智利与中国经济文化沟通的桥梁。

三、二十世纪初智利政府对华移民政策

虽然十九世纪末智利的华人人数有所增长,但是大部分华人和当地人很少接触,并没有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直到二十世纪初,智利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不直接来源于中国,而是来自欧洲和美国。美国从1882年开始禁止中国移民,该政策对拉美国家的移民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洲,尤其是英国,鸦片战争后,就把中国看作低等民族。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影响了智利人。实际上,这些负面形象不是毫无根据的,是当时中国面对欧洲列强和日本侵略时的态度造成的。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移民智利的中国人确实没有文化,不受本国政府的重视,为了生存才到智利做苦力。

截至十九世纪末,智利虽然没有出台相关的移民政策,但是事实上他们欢迎欧洲移民,如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等,认为他们能推动国家的发展,而且不会引起文化冲突;对于黑人和黄种人存在着严重的歧视,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一名时任智利驻中国的领事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到,“我们虽不能阻止中国移民的步伐,但却可以牵制其发展。”[4]十九世纪末,智利出台了自由移民法令,明确提出自由移民政策的大门只对欧洲人和美国人敞开。二十世纪初,智利社会面临是否接受中国劳工以解决智利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但是大部分议员以担心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疾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为由反对此提议。在这场争论中,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智利媒体认为,无论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亚洲移民都将给智利带来最大的灾难[4]。一位曾经到访智利驻香港领事馆的智利部长说,欲移民智利的中国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他们受到的非人的待遇不光来自外国人,同样来自他们自己的同胞。他们给智利社会带来了很多麻烦和不便,甚至是抗议的声音。”[4]

1906年,智利与日本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当日本轮船公司Toyo Kisen Kaisha载有107名中国劳工的轮船在伊基克着陆时,智利媒体一片哗然,“开采硝石不等于收割水稻”[4],他们不认为中国劳工具有相应的劳动技能。1906年,议员Malaquías Concha Ortiz甚至提议立法禁止黄种人和黑人移民[4]。但是这个提议始终没有正式列入智利的移民法令当中。当时流行一种说法,中国移民是智利为了维持与日本进行硝石贸易而付出的代价。

据统计,1909年有167名华人劳工进入智利。伊基克的一份报纸对该现象高度预警,称如果继续引入华人劳工,伊基克省将变成华人省,智利人将成为少数。基于此担忧,伊基克省的中华会馆向满清政府提出避免大规模华人移民智利的请求。瓦尔帕莱索省也有类似情况。智利开始盛行“黄色侵略(invasión amarilla)”的说法[5]。

1914年,智利出台政策规定移民人员必须提供智利驻该国领事指定医生开具的健康证明。该举措表面上是针对所有想要移民智利的人员,但从智利驻日本大使和智利外交部长的信件中可以发现,该规定实际主要是为了限制中国移民[6]。对于中国移民的健康检查,重点关注的是沙眼和脚气病。

从1845年智利在广东设立领事馆到1915年中智建立外交关系,智利方面的态度一直是比较温吞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智利领馆的官员利用中国人想前往智利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智利政府磨棱两可的政策漏洞,开始暗箱操作,收取高昂的费用,承诺为想去智利的中国人获得移民许可证。甚至辖区外领馆的官员也插上一脚,希望能分一杯羹,可见这个阶段智利对华移民政策和实施方面是多么混乱。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时期在华人移民问题上,智利政府本身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限制中国移民,另一方面还想开拓硝石在中国的市场,因此没有明令禁止中国移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华商与智利社会融合

虽然中国苦力在南美太平洋战争中助了智利军队一臂之力,但是战后智利社会对华人的态度没有本质的提升。华人卖力地工作,智利社会却认为他们是在抢饭碗。智利人的民族优越感也使得他们瞧不起中国人,觉得华人劳工的到来有失智利民族的体面。但是,华人们坚韧的性格支撑他们克服重重障碍,顽强地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用辛苦攒下的积蓄做起了小买卖。最初一些中国商人为囚犯送餐,卖动物内脏,而后卖酒、肉、糖果,有了足够的资本后就开起了小商店、小餐馆[1]。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硝石危机,大批矿山和厂房倒闭,选择继续留在智利或者没有条件回中国的华人面临着另觅生路的境地。从商或为中国商人打工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二十世纪初智利华人开始意识到,融入智利社会必须改变智利人对华人的歧视,扭转华人的形象。因此,当生意步入正轨,华商们主动开始为智利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1910年9月,为了庆祝智利独立一百周年,伊基克的华人捐赠了一所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每年的民国国庆日华人都会举办捐赠活动,资助医院、儿童福利院、老人院、学校、社会爱国组织等;尤其是智利硝石矿山危机时期,华商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出钱出力帮助智利人民度过难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华人移民浪潮停滞,在智的华人也越来越分散,反倒促进了他们与当地社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华人和智利人通婚的案例越来越多。智利社会也越来越接纳华人华侨,一方面是因为华人安分守己,不会给智利社会带来麻烦,另一方面,华人知恩图报,参与很多慈善活动。智利一名官员曾公开表示,“对于华人,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当作住在智利的外国人,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我们民族的朋友”[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打败日本,形象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1948年智利随即提出升级两国的外交关系,派出大使取代维持15年之久的贸易代表职位。但是,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智利也随即撤离了大使馆。在1970年智利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之前的二十余年里,智利仅与中国维持着贸易关系和民间往来。

智利的华人华侨是民间往来的主力军,是连接中国和智利的桥梁和纽带,是促成中智建交的一股积极的力量。尤其要提到智中文化协会,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该协会由智利文艺界亲中人士和智利中华会馆领导人筹办,于1952年10月1日正式成立,通过文艺活动、媒体宣传、组织经贸代表团互访等形式拉近中智关系,加强交往。1957年,智利参议员Humberto Mardones在参加智中文化协会成立五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到:“中国同胞们,智利政府否定你们,但智利人民认可你们!”[5]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中智建交的坚决拥护者和促成者——智利前总统Salvador Allende是该协会的活跃分子,并于1957年当选为名誉主席。1960年,该协会的Francisco Chan作为唯一海外华人代表受邀加入拉美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华商不怕吃苦,团结互助,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2000年前来的华人,基本都是到智利后白手起家的。而2000年后来的,基本上都是带着钱来的,在国内已经有些经济基础了。…… 华人在智利,以经营广东餐饮为主,因为‘餐馆利润丰厚,毛利约有七八成’” 智利西班牙语里“中餐馆”一词“Chifa”,源自粤语中的“吃饭”一词。“2000年以后,到智利的江浙人多了起来,他们大多经营进出口贸易和旅游业。”[7]

2009年3月智利华商联合总会在圣地亚哥登记注册,是继具有悠久历史的智京中华会馆后第二家智利政府正式审批成立的手续齐备的华人社团组织。华商总会的宗旨是:维护智利华商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会员合法经营、和谐发展,为会员搭建平台,促进会员间相互往来与交流,协助沟通会员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壮大智利华商的实力和影响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智中两国的经贸往来,增强智中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华商总会的口号是: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服务侨商,壮大侨力。

五、智利华人移民的现状

根据智利入境与移民处2017年的统计报告,2005年获得智利永久居留权的人口为11907人,十余年间人数持续上涨,截至2016年已达到53188人,是2005年的4.5倍左右。其中,7536名中国人获得永久居留权,占总人数的2.3%,排在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阿根廷、厄瓜多尔、西班牙和委内瑞拉之后。我们发现,排在中国之前的主要是智利周边的国家和与智利有着割舍不断历史文化联系的宗主国。图1 和图2为2005-2016年间获得智利永久居留权的人口比例和人口数。

图1 2005-2016年间获得智利永久居留权的人口比例(按国家)

图2 2005-2016年间获得智利永久居留权的人口数(按国家)

和最初来到智利做苦力的华人祖辈不同,年轻一辈的华人华侨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也是他们祖辈的愿望,希望后代不要再吃他们吃过的苦,经历他们经历过的磨难,一定要有文化,能更好地在智利立足,光宗耀祖。华人华侨已经渗入到智利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中不乏优秀的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政府官员等,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聪明才智,得到了智利社会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也不无遗憾,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会说汉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2006年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猛。对于华侨华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们和祖国的往来更加频繁。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相对于其它拉美国家,智利拥有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企业要进入智利,需要面对复杂的当地法律、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特殊的社会互动背景,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当地的华侨华人却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企业的智利“综合症”,为他们更好地熟悉智利的法律、文化、习俗和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指引。

六、结束语

2013年11月,智利中华会馆成立120周年之际,智利总统皮涅拉发贺信表示,“我们应对早期来到智利的中国移民的勤劳和勇敢表示高度的认可。”智利前总理拉格斯写信说,“华人移民受其漂泊的灵魂和勤劳的天性所驱使,在智利落地生根,他们在硝石矿和小商铺中努力工作创造出的华人社会,应该在我们的历史中受到更高的评价。”[8]智利的华侨华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参与了智利的近代史,智利独立以后的发展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改变了智利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使华侨华人被人蔑视、受到排挤的时代成为历史,最终获得了应有的尊重。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华侨华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他们时刻心系祖国,成为了中智沟通的桥梁,为中智关系的发展深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Diego Lin Chou. "De culíes a profesionales", en: Cuando oriente llegó a América[M]. New York: Contribuciones de inmigrantes chinos, japoneses y coreanos, 2004:35-51.

[2] 泓景. 太平军残部远遁南美洲[J]. 文史精华, 2017,(6):45-48.

[3] Culís en la Guerra del Pacífico[EB/OL]. https://es.wikipedia. org/wiki/Culís_en_la_Guerra_del_Pací fi co#cite_note-BVM1-4.

[4] Alfonso D. A.Los Consulados Chilenos en Oriente y Su Participación en el Proceso de Inmigración China al Norte de Chile. Diálogo Andino (Chile)[M]. 2006.

[5]Sociedad de Beneficencia de la Colonia.Breve Historia:Sociedad de Bene fi cencia de la Colonia China en Chile a sus 120 años (1893-2013)[M]. Chile: La Sociedad. 2013.

[6] Chou D. L.Chile y China: inmigración y relaciones bilaterales (1845-1970)[M].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 Chile Instituto A fi a, 2004:35.

[7]李颖,何涛. 智利华人:生活在离中国最远的国家[J].决策探索月刊, 2010, (4) :76-79.

[8]杨发金. 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初探[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2015, (4) :37-46.

猜你喜欢

智利华人移民
何为“华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欢迎回家
SQM拟在智利投资5.25亿美元提高锂产能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2014年智利外海东部海域智利竹筴鱼CPUE的时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