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杰简书体书法
2018-06-11□马啸
□马 啸
陈 杰1965年生,山东博兴人。现为滨州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
陈杰创作过程
我与陈杰有许多共同喜好与认知。其中之一,便是“偏爱”那些“庶民”的创造之物。因为这些表面并不太规整的东西,包含了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信息。与那些出自上层人士之手的东西相比,它们具有更多的生活意味、生命感,当你面对它,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心跳与呼吸声。当你触摸它、仿佛能感受到它的体温。
汉简便是这样的东西。与许多书法实践者一样,陈杰原本也是走着一条常规的习书道路,唐人楷书、魏晋“二王”行草,北魏碑版书、明清大草……直至2000年,他购得一部现代人编的《简牍帛书字典》,远古先人写在竹、木片上的字迹深深打动了他。用他的话说,是“从稚趣、古拙的字形中,发现了‘光明’”。自此,他的书法实践道路有了改变——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对汉代简牍的临摹、借鉴之上。
简牍学,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然而,研究多限于历史学领域。对于其艺术价值的阐发、弘扬,尽管近数十年来不断有人投入精力,但成效并不显著。在书法实践方面,其成果更是差强人意。其原因,一是因为当今的人们对于汉简在书法史流变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有些人甚至是从心理上排斥;二是因为汉代简牍字迹许多点画、字形细若游丝,不易观察,其用笔更不易把握。此种原因造成了当今中国书法实践者效法对象和作品面目的单一化——万人争过“二王”独木桥。
任何以图式示人的艺术,都有“外形式”。于是,许多人便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临摹前人遗迹,操练技术,就是用笔去“追”那个“外形式”。据于这样的理解,人们无论是“忠实”临摹古人墨迹,还是在借鉴基础上做所谓的“创新”,均是将精力放在“形式”上,或者说“面子”上做文章。结果,“作品”粗看很动人,细瞧却空洞无物、了无意味。
陈杰的做法有所不同,尽管他也力争与古人之书在形式保持一致,但当他做这项工作时,将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汉人遗迹之中笔法的理解和把握上。在中国书法中,笔法是十分微妙的。它是一个核心存在,其由一整套用笔动作构成。笔法的有无、高下,直接关系到所书之字的内涵与质量。笔法,部分显性易见,而另一部分则藏而不露。正是这深隐于点画之中的用笔之法,构成了书法的“内形式”。
陈杰所书简书,令我感动的,便是他注意了这个“内形式”。所以无论是临摹之作,还是创意之作,均具备一种内在之力,古雅、素朴、冲和、从容。
继承与新创,是艺术实践的两个基本点,任何人都不可能超然其外。它看似简单,但每个艺术家一生所做全部的工作,都是围绕于此。经过十余年的研习,如今的陈杰,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我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个更成熟、更深刻,同时带有鲜明个性语言特征的当代简书体书法家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陈杰 节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纸本 2018年
陈杰 苍雪禅师诗四首 纸本 2017年
陈杰 节录《诗经》 纸本 2017年
陈杰 节录古代书论 纸本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