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产业思维下的内容突围
2018-06-11刘勇蜜枝科技COO兼安菟制作人
刘勇|蜜枝科技COO兼安菟制作人
①《至爱梵高》的首席动画师多米妮卡·霍夫曼和卢卡什·戈登在动漫节新闻发布会上现场作画
② 动漫产业高峰论坛之主论坛参加来宾 李靖 /摄
③ 动漫发布会现场 李靖/摄
一位老前辈李善友教授说过:“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更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我刚开始接触内容产业以来,发现有三种思维内容产业的主导思维:
第一种是制造业思维。一个编剧写一本剧本十个月可以写完,十个编剧一个月是不是就写完了呢?现在内容产业里还有人存在这种天真的想法,是典型的制造业思维,即单纯地追求效率,降低成本。这种做法是想得到集约型的产能体系,但作品需要灵魂。
第二种是浅层次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需要做用户体验,但浅层次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只是单纯地追求曝光、点击和转化。我的上一家公司也是做漫画。当时我们为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漫画起了一个名字,但只能吸引到“围观用户”。围观用户对内容没有感情,他们只是一种对内容的猎奇心理,比如说对灵异或者血腥暴力的作品有兴趣,所以来了。但这种IP不会产生后续的平台商业价值,因为它只是改编,它只是为平台吸引流量,吸引了之后作品的价值就止住了。所以吸引了很多围观用户,虽然曝光和点击很高,但没有为作品留下任何价值。
▲ 白马湖 徐青青/摄
第三种是资本思维。资本是天生面临风险,其实我们在贩卖希望,很多投资人考虑的是变现。美国的文化投资环境给了创作者很大的试错空间,可以扶持各种各样小众的、实验的、独立的艺术,并且兼容并包,再把这些艺术形式吸引到大众视野里,所以美国的艺术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引入不同国家文化和不同艺术元素。所以这样大环境的形成并不是一代投资人或者一个投资公司的功劳,而是整个投资环境以及为内容层面打造的金融大后台、大背景。
如果做内容的时候被这三种思维绑架,那是很危险的事情。除了小众学术和独立实验内容之外,商业化的内容产业思维应该是什么样呢?
第一,商品物化和作品人化的区别。有很多IP库和作者,他们每个人都闪耀着创意的鲜活灵魂,把他们当成人,把每部作品当成人,把每部创作当做活生生的人,这样创作的时候才可以爆发生命力。
第二,抓住眼球还是抓住内心。抓住眼球就会盲目追求最大化的曝光和最大化的量,这样就会牺牲一部分专心做内容,和一部分经营作品的人的一些机会。
第三,规避风险还是审美新鲜。如果用投资人的眼光看这些产业的时候,到底是规避风险为先还是追求更多的审美新鲜感?有一位娱乐业大佬曾经说过娱乐业最难的不是产出内容,而是怎么不断给用户提供新鲜感。比如说以前的歌唱,最近的街舞到现在机甲机器人大战,娱乐业也需要不断为公众提供审美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和规避风险有天然的冲突。
用这三点可以启发大家思考,怎么样才能有一种适合中国、适合中国文化产业的思维,说窄一点,就是适合于针对年轻人文化产业的下一代的内容思维。只有这种内容思维在内容产业本身、在投资、在整个产业链条当中形成之后,才能把内容产业推向良性的产出系统。
谈到内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真的是首屈一指。这些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第一个是员工7000~8000人。这说明什么呢?皮克斯每年分三个组,每个组每年提出一个idea,每年选择一个idea变成产品,比如说他们选择的《寻梦环游记》《玩具总动员》等等成功的片子都是从这些idea里选出来的。他们把制的部分放得很大,而创的部分放得很小。这是皮克斯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个数字是1.5年产生一部电影,也就是每部电影实际损耗人数是1200人左右。这是对匠人精神及文化的敬畏感和尊重。
第三个数字是每部成本需要8亿元。有员工的原因,时间的原因,也有美国内容产业体系比较成熟的原因,所以他们的成本比较高。同样,票房很高,授权也很高,再加上他们善于运营,整个链条就转起来了。
在这样宽松、优秀,大家都在为新鲜内容、多元化的尝试不断努力的氛围中,文化idea就很容易迸发。所以,这个时代缺少的是对内容的敬畏以及对国内文化产业的决心和勇气,而掌握内容产业的思维,并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当中广泛接受和认可,可能是破局的潜在关键。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好的内容和创作者们,无论如何在创作初期,在艰难探索的时候,在找到方向之前,都会经历一段黑暗阴冷的岁月,最难的是坚守初心,等待回报。
▲ 一年一度的动漫逛欢巡街 姚建心/摄
▲ 动漫节展会现场吸引了各国动漫爱好者前来参观 姚建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