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胡琴艺术刍议
2018-06-09刘公望
刘公望
【摘 要】梅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主要有三位琴师,分别是徐兰沅、王少卿、姜凤山。徐兰沅先生与梅先生的合作是在早期;王少卿先生是在中、后期;姜凤山先生是在后期的末尾。
【关键词】京剧;梅派;京胡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43-01
京剧艺术形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集舞蹈表演、唱腔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其中,唱腔音乐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专业演员和戏迷票友的重点研习课题。脍炙人口的唱腔和耳熟能详的旋律早已成为京剧艺术的声音名片。
京剧艺术的流派众多,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剧目,也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唱腔特色,各个流派的大师们都充分展现着自己的艺术风格特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唱腔音乐中的京胡伴奏也是一个有着鲜明的流派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京胡艺术。众多流派的京剧大师出现的同时,与其流派风格相适应的京胡大师们也纷纷活跃起来。例如梅雨田、孙佐臣、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汪本贞等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京胡演奏大师。
在京剧的众多流派中,梅兰芳大师的“梅派”称得上是旦角行当中的魁首,表演的端庄大气、中正平和,唱腔的圆融自然、不温不火,都是为人们所称道的。梅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主要有三位琴师,分别是徐兰沅、王少卿、姜凤山。徐兰沅先生与梅先生的合作是在早期;王少卿先生是在中、后期;姜凤山先生是在后期的末尾。三人之中合作时间最久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王少卿先生。
梅先生早期的唱腔艺术主要是繼承学习了王瑶卿、陈德霖等老前辈的特点,这些老前辈的嗓音高亢、嘹亮,唱腔直来直去,没有太多的润色。梅先生在徐兰沅先生的协同下,把老前辈的唱腔稍加润色,使得唱腔圆润细腻了许多,这样也就产生了徐兰沅先生的伴奏风格。徐先生的伴奏风格古朴、大方、圆润、细腻。他的托腔保留了老一辈的特点:“字儿”单,没有很花哨的垫头,也没有大段的花过门。平稳中见俏皮,节奏尺寸极其讲究。如何衔接锣鼓而起过门、如何转换板式、如何收尾结束唱段,他都做得恰到好处。左手的指法,他以圆润的指音为主,没有沙音和破音,各种滑、抹、弹、打都运用自如。右手的弓法,他以富有弹性的腕力为主,单字儿拉弓,既大开大合,又轻巧敏捷,上弓迅速而下弓平稳,“劲儿”在上弓、“味儿”在下弓,这是老一辈京胡演奏家的鲜明特色。徐先生的这些技巧特点,与梅先生早期的唱腔风格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在梅兰芳先生留下的老唱片中,就可以欣赏到徐先生的这种古朴大方、圆润细腻的精彩演奏。
梅先生中期的唱腔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早已不再是那种只求高调门、直来直去的、相对单调的唱腔,而是充分发挥了他的嗓音宽厚嘹亮、圆润细腻的特点,唱腔的旋律也有了丰富的变化和发展。这个时期的合作琴师王少卿先生,是早期琴师徐兰沅先生的京二胡合作者,由于多年傍梅先生拉京二胡,又与徐先生默契合作,所以王少卿先生对于梅先生的唱腔特点、气口劲头等诸多方面都了如指掌,能严丝合缝地托腔保调。另一方面,在与徐先生多年的默契合作中,他也吸取了很多徐先生操琴伴奏的高超技法和托腔特点。在王少卿先生开始作为京胡琴师以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左手技巧丰富而又灵活多变,右手功力深厚、力度强大而又刚柔相济的特点。他的操琴伴奏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沙音”运用的浑厚圆润、穿透力极强。以西皮5的回滑音为例,左手指法由实变虚,又由虚变实,快速完成滑音的指法动作,同时配以右手强有力的拉弓,开弓音头具有爆发力,而后整个弓子保持住结实响亮的音色,双手配合浑然一体,产生出犹如“脆沙瓤”似的特色音响效果,气场强大、音响浑厚、耐人寻味。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散板的托腔极其严实紧密,随着梅先生的唱腔旋律变化,音符时而稀疏、时而紧凑,长弓短弓交替更迭、张驰有序,与唱腔融为一体,巧妙地衬托了唱腔旋律变化,辅助了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另外,他还创造了很多旋律跌宕起伏的大过门和俏皮的小垫头,这样就使得梅先生的新唱腔如鱼得水,音乐性大大增强,也就为舞台表演和剧情增添了无限光彩。
直到梅先生舞台生涯的末期,才由与王少卿先生合作的京二胡姜凤山先生接替京胡琴师的工作。他基本是沿袭了王少卿先生的操琴特点,方正大气、圆融自然,又在王先生的琴艺基础上有所拓展,进一步丰富了很多大过门和垫头,使得梅先生的唱腔音乐更加具有新时代的气息,也使广大的年轻人更加易于接受了。
综上所述,伴随着梅派艺术的发展历程,梅先生的三代琴师对于梅派唱腔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琴艺也都充分地反映出了各自所在的时代特征。三位琴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充分熟悉梅派唱腔,对梅先生的一字一句、每一个气口和劲头都了如指掌,所有唱腔的抑扬顿挫和尺寸变化都烂熟于心,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很好地托腔伴奏,才能使得琴声与唱腔融为一体。我们作为梅派京胡艺术的爱好者,要想充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梅派京胡艺术的真谛和精髓,就有必要潜心研究梅先生每一个时期的唱腔艺术特色,研习三位琴师不同的操琴伴奏理念和技法,深入钻研、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梅派京胡艺术完整地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卢文勤,吴迎整理记谱.梅兰芳唱腔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