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残障学生的幸福人生

2018-06-09吴善亮王玉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7期

吴善亮 王玉兰

摘要:社区融合教育是基于残障学生生存、生活和生命需要,顺应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适合教育。社区融合教育通过在社区实施融合康复、融合德育、融合教学和融合职训等教育新模式,从目标、内容、策略、成效、问题、建议等方面实现学生生活自理、适应社会和有尊严生活。

关键词:残障学生;社区融合;适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15-05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正式提出“融合教育”主张后,融合教育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话题。

在我国,融合教育更多地指向随班就读,目的就是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最大限度正常化的环境。[1]而学校实施的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处在这一融合教育背景下,旨在研究特教学校学生社区融合教育,使其从生理和心理上真正融入、适应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学校通过社区融合教育活动实现从封闭校园走向开放社会,从书本学习走向生活学习,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操练,从他人庇护走向自理自立,为学生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人”提供生命、生活和生存需要的适合教育。

一、研究目标

特教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是给学生传授必备的文化知识,施以有效的康复矫正,使其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以实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的特殊教育功能。为此,学校将研究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成长来说

学校教会学生一套康复矫正、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实现学生选择性就业、更加有尊严生活的培养目标。

(二)从学校发展来说

我们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特教学校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模式,为我国特殊教育提供范式,不断丰富我国融合教育新成果。

(三)从社会价值来说

学校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特殊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全社会接纳残障少年儿童无障碍融入社区生活的常态化融合教育环境。

(四)从理论建树来说

学校初步构建“社区支持融合干预模式”(SCI-146模式),架起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实施有效干预,使学生获得平等参与社区生活的教育机会。

二、研究内容

学校在深化“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康复、德育、文化、技能等四类课程体系,细化社区融合项目,强化社区融合深度。

(一)在低年级段开展常态化社区融合康复模式的探究

1.与残联融合,探索康教结合新机制

学校将低年级学生与残联学前班学生进行融合,成立幼小衔接蒙氏实验班,开展蒙氏、感统、言语等个训,充分挖掘残联康复资源为学校所用,定期组织低年级学生走进残联开展康复训练,共享优质资源。

2.与医院融合,探索医教结合新机制

学校与多家医院合作共建“医教结合”项目实验基地。定期为学生开展医疗诊断、体能康复、行为矫正研究,定期邀请医院康复医师来校针对教师、家长开展评估、训练与培训活动。

3.与家庭融合,探索家校结合新机制

所居社区和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环境,利用家庭和社区为学生开展融合康复是最有效的途径。学校一方面免费为在家重残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康复个训,另一方面指导家长带孩子融入社区,走进康复机构接受训练。

4.与普教融合,探索普特结合新机制

学校主动发挥康复教育辐射功能,为普教随班就读低年级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所、设备和专业技术,定期指导、培训随班就读试点校教师的康复技能与运用水平。

(二)在中高年级段开展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

1.在校内建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我们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场景搬进校园,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如模拟斑马线、超市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校内接受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2.带领学生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

事实上,模拟场景的教学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只是停留在静态层面,他们一旦到了真实环境很难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动态生活中。学校成立的33家“特殊教育爱心协作联盟”理事会单位丰富了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生活搭建了实践平台。

3.普特殘健学生建立双融合关系

我们在普校与特校间实行“双培养”模式,一方面让普教随班就读轻度学生在完成基本文化学习后参加学校体艺、技能、特长等专项培养活动,使随班就读学生补偿发展,另一方面将学校学生定期带进普校与健全学生开展“共上体育课、牵手学绘画、同唱一首歌”等活动,建立残、健学生彼此接纳尊重、携手共进的融合关系。

(三)在高中阶段开展常态化社区融合职训模式的探究

职训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选择性就业,实现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而从学校走向社会就业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特别需要支持和帮助,这是职前衔接的需要。为此,学校加大了“名企工作坊”“名家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建设。

1.与社区融合,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专门为学生建立咖啡、茶艺、汽车美容、美甲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其策略是校内重在技能教学,校外重在技能运用。这种校外实训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直面社会和市场运营。

2.与企业融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学校与超市、饭店、汽车4S店等单位合作,一方面根据企业需要对学生开展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企业接纳学校职教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创业。

3.与职校融合,建立学生培训基地

学校利用镇江机电高职在省内外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与之开展专项合作,为学校学生定向培养动漫制作和宾馆服务技能。

三、研究策略

(一)创设社区融合教育平台,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社区

社区现有的超市、银行、农贸市场、快餐店、商店等到处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2]为此,学校根据传统节日、残疾人日和课程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参观考察、实习以及生活体验活动。一方面社区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中回到现实生活,体会生活本色,使社区真正成为开放的课堂。另一方面学校邀请社区相关专家、行业人士、社会志愿者及学生家长来校开展法制、交通、民间艺术等传承教育活动,将社区资源中可移动的部分“请进”学校,使社区资源走进校园、融入教育。

(二)研发社区融合教育课程,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课程

1.学校课程社区化

学校将课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核心素养通过“交往礼仪、社会适应、职前技能”等社区融合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奠定适应基础,使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

2.社区教育课堂化

学校以解放知识,服务生活为导向,将“生活课程、技能课程、活动课程”等社区资源作为活教材引进校园。社区爱心人士每年为学生开展民间艺术、交通、法律、国防、传统节日等主题的义务送教100多节,受惠学生2000多人次。

(三)打造社区融合教育模式,从传统教学走向生活融合

1.社区融合康复个性化

秉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宗旨,学校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医院、残联、体育场馆为低年级重度学生开展体能康复、情绪干预、脑电波追踪与刺激等功能训练和医疗干预,另一方面将康复资源免费送进重残儿童家庭。两年来,40名教师行程1万多公里,为20名重残儿童送去了2000多节康复个训课,为不能到校上学的重残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有3名被送教对象经有效送教已回归学校,接受全日制特殊教育。

2.社区融合德育生活化

德育的源头是生活,德育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这是德育生活化的应然选择。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大自然,通过乘车、就餐、郊游、拓展和参加各类慈善公益才艺演出等社区融合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八礼四仪”、团结友爱和真善美教育,并以己所长回馈社会。同时,学校还引导家长利用假期自带学生参加“我能行”家庭生活自理服务和社区融合实践活动。

3.社区融合教学情境化

学校传授生活中用得着的基本文化知识,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认知教学,在识字、学文、数数、绘画中追求教学的真实化、综合化、情境化。

(1)转换时空,走进社区,在真实场景中教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超市购物、看病就医、银行取款等融合教学活动。如高中智障生施某的家长希望其在学校能学习算账,将来毕业后能继承家业开小超市。但施某属中度智障,就数学而言只会10以内加减。为此,教师专门为其私人定制“学算账”教学计划,借助计算器将学算账的技能分解成“计算器使用—认识人民币—认识商品价格—超市购物—整理商品—结算盘点—商品进货”等21个步骤,“一对一”开展个性化教学和融合实践。目前,该生已掌握了辨认人民币真假、认识物价、物品分类、运用计算器简单算账等经营小店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正在家实习。

(2)改变形式,普特融合、残健共享助成长。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普校与初中学生共上融合体育课,特别在踩高跷、滚铁环、障碍跑、转呼啦圈等富有趣味和挑战的竞技项目中培养同龄人之间文明礼仪与沟通交往的技能,多元互动中促进了两类学生的普特融合、残健同乐。

4.社区融合职训技能化

学校初步构建以实践与操作为主的职训课程。学生参加电脑、烹饪、洗车、茶艺、餐饮等技术等级考核通过率达90%。学校建立的“爱驰汽车美容中心”“宜和轩”“爱星面店”等校外基地为学生实战操练、顺利就业搭建过渡平台。“宜和轩”被省残联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经过社区融合职训后,多名毕业生已走上餐饮、洗车、保安、理货、修理等工作岗位,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人”。

(四)建立社区融合教育机制,从独立办学走向综合办学

学校建立特教学校本土化社区融合教育新机制,使学校从独立办学走向综合办学,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样本。

1.与社会各界签订协议。我们建立由超市、银行等33家单位组成的镇江市特殊教育爱心协作联盟组织,在设施、人力、财力等方面初步打破行业界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2.與残联建立合作关系。我们挖掘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教育基金为学校学生提供职训和康复项目基金,已建立每年20万元资金扶持保障机制。

3.向慈善总会申请援助。镇江市慈善总会为学校职业培训和康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专项援助,建立每年30万元资金扶持保障机制。

4.向体育局找设备支持。镇江市体育局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定期向学校学生免费开放游乐场用于康复训练。

四、项目成效

(一)社区参与多元化

学校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动员社会各界关注特殊教育发展,并适时适地给予学生帮助。全体教师在学校统一规划组织下从社区康复、社区德育、社区教学、社区职训四条线路中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面提高。

(二)学生培养全程化

全校学生在融合康复、融合德育、融合教学、融合职训中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面成长。实践中,学校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社区融合教育的操作流程:顶层设计—确定项目—选择内容—设计方案—考察场地—实施教育—过程评价—总结反思—成果推广。

(三)研究成果特色化

1.研究让学校师生更“活”

(1)教师教与学生学发生质的飞跃。学校改“封闭、灌输”为“生活化、实用化”。师生们对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课本到生活、从教学到实践的融合教育模式十分喜欢。

(2)學校管理机制发生根本性突破。学校改“机械、被动”为“自主、主动”,学校管理机制从按部就班到改革创新。社区融合教育使学校师生感到每天都是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3)学校独创镇江特色的实训基地。学校创建独具镇江特色的“爱星锅盖面店”“爱驰汽车美容中心”“宜和轩茶艺坊”等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实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学校每年接待省市残联、慈善组织、教育部门及全国各地特教学校的参观考察20多场次。

(4)学校师生的创新热情得以展现。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两套校本化康复操获《镇江日报》《江苏教育报》《中国教育报》重点报道。同时,学校与社区积极融合,将排舞引进校园,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全校掀起了排舞热潮。2016年,我们荣获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排舞公开赛团体一等奖、规定曲目特等奖、自选曲目一等奖。

2.研究使特校办学更“特”

(1)通过项目研究,初步构建“社区支持融合干预”理论。我们逐步打通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壁垒,构建起社区支持与服务系统,有效干预,使残障学生平等参与社区生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通过项目研究,率先在全国开启特殊教育融合康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2016年,学校举办“艺术康复、融合发展”全国艺术康复研讨会,向全国100多所特教学校全面展示融合教育成果,被《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社授予“艺术康复实践基地”称号。

(3)通过项目研究,学校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改变。社区融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不仅改善了我们融入社会的教学方式,提高了适应社会的教学能力,还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学生走在大街上,市民不再像起初那样歧视、惧怕、不理解,而是表达了尊重、支持和关爱。

(4)通过项目研究,办学特色得到彰显。《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医教结合,为残疾儿童健康发展添翼》等8篇论文分别在《现代特殊教育》和《江苏教育报》上发表。《音乐治疗康复训练校本课程》《茶艺》《餐饮服务》《主题阅读》4种校本教材获省、市优秀校本课程建设评比二、三等奖。我校编写的《音乐治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正式刊发,《送教上门教师实用手册》已在出版进程中,《社区融合教育校本教程图文手册》已形成初稿。

五、项目前景

在项目实验中,学校尽管已日益地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策略、搭建平台、宣传引导、形成机制。

(一)社区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对学生社区融合教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积极性及完成度等方面的整体评价,缺乏对学生自主性、适应性和融合度的个性化评价。

(二)社区融合教育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特殊教育在社会融合教育方面若想得到长足发展,需要政府牵头成立由教育、卫生、民政及社会各界组成的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建立特殊教育融合机制,促进特殊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区融合教育政策有待顶层设计

目前,我省乃至我国出台的有关融合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不多,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政策性文件更是不多,亟需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做好顶层设计。

目前,该实验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社区融合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今后,学校仍将继续深化和推进社区融合教育实验研究。

1.进一步建构理论体系。学校要借助外力邀请融合教育专家介入实验研究,对学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形成“社区支持融合干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2.进一步建设课程体系。学校要完善和规范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保障、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规范构建课程体系。

3.进一步加强个案研究。学校要开展个案对比研究,通过调研、分类、比对,凸显实验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4.进一步凸显项目价值。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在模式建设上融入特教学校新课标内容,形成系列化、体系化、特色化,彰显项目的江苏价值,通过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社区融合教育高层论坛”,向全国推广学校研究经验。

5.进一步呈献物化成果。学校要汇编一本《社区融合教育论文案例集》,出版一套《社区融合教育校本教程图文手册》,举办一场全国特教学校社区融合教育成果展,建立一个全国特教学校社区融合教育资源库,开发一套残障学生个别化成长软件。

推行融合教育是以全民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体系变革,它源自特殊教育内部的发展需求,更要全社会作出积极回应和改变。社区融合教育为残障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坚定地行走在探索的路上,用我们的不懈努力去点亮残障孩子幸福人生,我们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邓猛,孙颖,李芳.融合教育理论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8.

[2]刘佳芬.培智教育社区化的达敏实践研究[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6.

Community Confluent Education: Lighting up Disabled Students Happy Life

WU Shan-liang & WANG Yu-lan

(Zhenjiang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confluent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disabled students surviving, living and lives and conforms to the law of speci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adopts the new educational modes of confluent recovery,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to realize the goals of students taking care of themselves, adapting to society, and living lives with dig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goals, contents, strategies, efficiency,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disabled student; community inclusion; suitabl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