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
2018-06-09梁静范勇
梁静 范勇
癫痫是一类高发的精神类疾病,其危害极大,患者在发病时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会使得其认知和行为能力下降,做出多种不良行为[1]。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就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4月—2017年9月,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2~60岁,平均(41.5±6.2)岁。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0~63岁,平均(41.9±6.4)岁。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口服卡马西平(2次/d,200 mg/次)+阿立哌唑(2次/d,10 mg/次),连续用药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措施如下:(1)认知层次。①医护人员需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以建立彼此互信、和谐的护患关系。②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其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应激因素和易感因素。③针对患者的不良认知找寻合适的理论依据和病例,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病例的方式使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积极改善负面情绪。④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记录,并对其负面情绪进行及时干预。(2)行为层次。①需向患者讲解不良行为的错误之处,并指导其纠正不良行为。②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日常活动方案,指导其进行科学的日常活动,以提升身体协调能力,改善负面情绪。③定期组织患者交流会,以患者为交流会的主体,交流内容主要为讲解治疗效果,以增进康复信心。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 采取我国现行精神科临床疗效总评量表[2]的标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分为治愈、进步、好转、无效四个维度,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进步率、好转率之和。
1.3.2 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采取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测评法)评分评价患者精神状态,HAMA和HAMD评分以低者为佳,MMSE评分以高者为佳;采取GQOL-74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实验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取(±s)和百分率(%)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癫痫性精神障碍即癫痫所引起的精神障碍,是以脑细胞群异常放电为基础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病程长、难以根治的特点,其主要症状为意识混乱、肌肉抽搐或痉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降低其生活质量,在确诊后需尽早治疗[2-6]。临床中多采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医疗费用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诸多研究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7]。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加以行为改变的一类护理方法[8]。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利于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增进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信念,积极调整心态,并配合治疗工作[9]。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并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其临床应用深受医、护、患一致好评[10-11]。本次实验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患者心理状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且上述指标均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的患者,组间比较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宋秀娟等[12]的实验结果。
可见,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癫痫性精神障碍具有确切疗效。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对比(±s)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HAMA HAMD MMSE 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 30 60.1±5.4 67.1±6.0 84.0±4.7 88.6±5.4对照组 30 66.1±5.9 72.4±7.3 76.5±6.2 80.2±4.9 t值 - 4.109 3.072 5.280 6.310 P值 - 0.000 0.003 0.000 0.000
[1]陈少川,刘特炯.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 现代医院,2014,14(2):16-18.
[2]孟繁强,李占江,罗佳,等.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6):324-330.
[3]沈岩.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2):200-202.
[4]刘崇,孟凡刚. 反馈性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2):211-213.
[5]管绿林,罗青.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及配合[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1):224-225.
[6]王英丽,郁金泰,谭兰. 癫痫的神经行为合并症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55-558.
[7]吴强,高镇松. 社区3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5):55-56.
[8]林久銮,孙朝晖,张冰清,等.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附25 例报告)[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3(6):415-418,423.
[9]刘养凤,周柏玉,王静,等. 癫痫与认知功能[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9):5789-5791.
[10]芦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261-262.
[11]龙娓微,蒋莉,廖建湘. 仅限于女性的癫痫和智力障碍研究进展[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6):470-472.
[12]宋秀娟,徐惠琴,马晓韵,等. “CBT±药物”优化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