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红茶品质与加工现状调查

2018-06-09朱珺语倪德江曲凤凤田丹曾维超陈玉琼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1期
关键词:茶样红素茶厂

朱珺语,倪德江,曲凤凤,田丹,曾维超,陈玉琼,余志

(1.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湖北武汉 430070;2.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3.宜昌市农业局,湖北宜昌 443000;4.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

“宜红”或“宜红茶”是中国三大工夫红茶(祁红、滇红、宜红)之一,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历史上曾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换汇产品。宜昌市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之一,2016年全市茶叶面积达5.92万公顷,茶叶产量7万吨,产值26.3亿元,综合产值近110亿元,红茶产量突破1.2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茶叶面积居全省第二位,综合效益居全省第一位。各市县均有红茶生产,其中宜都、五峰是主要产区,已经形成宜都宜红茶、五峰宜红茶等地理标志产品。与其他茶区相比,宜昌红茶虽然生产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有必要全方位调查宜昌市红茶的品质情况,为技术革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5年12 月从主产市县夷陵、五峰、宜都、长阳收集代表性红茶生产企业工夫宜红茶样22个,产品编号、鲜叶嫩度、产地信息见表1。

1.2 分析方法

茶叶感官品质按照GB/T 23776—2009标准进行感官审评[1];水分按照GB/T 8304—2013方法测定[2];茶多酚按照GB/T 8313—2008方法测定[3];氨基酸按照GB/T 8314—2002方法测定[4];可溶性糖用蒽酮比色法测定[5];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用系统分析法测定[5]。

2 宜昌红茶品质现状分析

2.1 感官品质分析

宜红茶品质要求外形紧结,高档茶要求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宜昌红茶感官审评结果如表2所示,除了Y15、Y17、Y19、Y20茶样外形显筋梗外,其他茶样条索紧细或紧结,色泽乌润,大部分茶样还显金毫,符合宜红茶品质要求。Y20茶样外形爆点多,与高温干燥有关。从内质看,茶样的汤色橙红、红,色泽比较正常,但个别茶样(Y4、Y5、Y6)存在茶汤明亮度不够的问题。从香气品质看,具有纯正或甜香的茶样仅占试验样品的40%,其余60%的茶样存在品质缺陷, 高火(Y4、Y10、Y11、Y14、Y18、Y17、Y20)、 烟 焦 气 味 (Y12、Y13)、 闷 气(Y17)、生青(Y2、Y17)、酸馊味(Y6)现象严重,说明宜红茶发酵与干燥技术存在较大问题。部分茶样滋味也存在高火、焦味、酸味现象,而且除了Y21外,其他茶样鲜爽度不够。从叶底品质看,普遍存在叶底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且花杂、花青现象严重。

表1 宜昌红茶样品信息表Table 1 Information about Yichang black tea sample

2.2 主要内质成分分析

对主要品质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及氧化产物的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宜昌红茶氨基酸含量介于1.23%~3.51%,含量最高的是Y14,最低的是Y6,差异较大,低于 2%的茶样占32%。氨基酸是茶汤鲜度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氨基酸含量差异大也说明了茶样品质的不一致性。调查22个茶样可溶性糖含量介于1.99%~3.43%,多数处于2.5%~3.0%水平。可溶性糖除了通过美拉德反应参与香气甜香、焦糖香品质的形成,还贡献于滋味的甜度。从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以看出,宜昌地区红茶氨基酸含量变化大,可溶性糖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虽然茶叶内含物质变化较大,但也较丰富。在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发生深度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产物,含量降低。成品茶中保留的茶多酚是构成茶汤浓度和强度的重要部分,表3揭示出宜昌红茶茶多酚保留量在5.57%~9.39%之间,处于一个正常水平,茶叶滋味苦涩味不明显,但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不同产地茶厂的加工技术是不统一的。茶黄素是茶汤“亮”“金圈”的主要物质,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茶红素是茶黄素的氧化产物,是茶汤“红”的主要成分,也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但刺激性不如茶黄素。茶褐素是一类大分子物质,是茶汤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的主要成分[6]。茶黄素含量为0.055%~0.190%,变化较大,含量低于0.100%的茶样占68%,个别茶样仅有0.055%(Y18),这也说明宜昌红茶发酵程度普遍掌握不好。茶红素含量为1.77%~4.29%,变化较大。茶褐素含量位于2.26%~4.48%,大部分处于3.0%~3.5%水平。国内外研究表明,优质红茶茶汤茶黄素含量一般大于0.7%,茶红素含量大于10%,茶红素、茶黄素比值在10~15,而且茶褐素较少时为宜[7]。从表3分析结果可知,宜昌红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两者比值均较高,最高达到59(Y12)。结果说明目前宜昌红茶的加工技术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发酵环节,从而影响了红茶质量。

表2 宜昌红茶样品审评结果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of Yichang Black Tea

续表

3 宜昌红茶加工现状调查

(1)基础加工条件、设施落后,红茶品质和卫生质量差。由于传统宜红茶是出口茶类,对原料要求不高,主要用机采春茶末期和夏秋季原料生产红茶。而且这部分红茶生产主要集中在小茶厂和农户,大部分茶厂和农户没有红茶萎凋设备,靠日光萎凋和自然萎凋完成,而且日光萎凋也没有专用晒场,不仅不能控制萎凋条件,而且茶叶的卫生质量堪忧。尤其是在阴雨天或温度低的情况下,萎凋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容易造成品质劣变。经过揉捻后的茶叶也没有专用发酵设施,靠室内自然堆积发酵,有的直接在室外利用塑料布等覆盖发酵,直到“渥红”为止,时间长达一两天,发酵条件差是造成红茶滋味产生涩味、酸味、青色味,叶底花杂的主要原因。干燥基本上是靠室外晒干,有时时间较长,品质难以保证。

(2)工艺设备不配套,设施不完善,标准不统一,质量不稳定。近年来,宜红茶在国内市场表现平平,萎凋、发酵等专用设备在逐渐推广,也有一些厂家(如邓村绿茶集团、萧氏茶叶集团)引进成套红茶生产线。然而,生产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大部分厂家红茶和绿茶共用一个车间,除了设置发酵室外,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等红绿茶共用,交叉污染现象普遍;二是60%以上的萎凋槽没有加热装置,靠吹冷风萎凋。而山区时常夜间温度低,易造成茶叶滋味苦涩。此外,一些引进连续萎凋机的厂家由于萎凋机性能差,也是造成萎凋质量不高的原因;三是70%以上茶厂靠空调控制发酵条件,部分企业是采用烧开水加温加湿,这两种方式室内缺氧现象严重,还有部分厂家引进发酵箱,但同样存在缺氧现象。四是性能优良的专用萎凋和发酵设备普及率低,技术参数和标准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

表3 宜昌红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结果Table 3 Main contents analysis results of Yichang Black Tea

4 宜昌红茶加工改进措施

(1)控制鲜叶质量。严格控制鲜叶新鲜度,按照标准采摘,分级付制,提高红茶品质。

(2)引进萎凋专用设备。目前国内推广的主要有萎凋槽和萎凋机,萎凋槽要选用带加热鼓风的萎凋槽。萎凋槽价格低,萎凋效果好,适宜于不同规模茶厂和农户推广使用。近几年推出的萎凋机虽然能简化人工操作,但普遍存在价格高、风量小、风量不均匀等问题,性能还需要提高,不易大面积推广使用。生产上一般根据鲜叶的含水量不同,控制萎凋温度在 25~35℃,摊叶厚度 5~20 cm,掌握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的原则,每隔1~2 h翻叶1次,萎凋时间8~12 h,萎凋后茶叶含水量以55%~62%为适度,掌握嫩叶重萎凋、老叶轻萎凋的原则。发酵条件的控制是发酵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推广性能优良的发酵设备,才能确保发酵过程所需的温度、湿度和氧气。

(3)引进发酵专用设备。近年来,福建、浙江、安徽等相关茶机厂开发出发酵箱、发酵机等专用设备。经过课题组的试验比较以及调查相关茶厂的使用情况,以浙江绿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6CHFZ系列智能式发酵室和6CFZDX-420红茶全自动旋转式发酵机效果较好,前者满足中小型茶厂生产需求,后者满足大茶厂以及连续化生产要求,这两类发酵机发酵原理设计科学,首创“二路风原理”和“三仓换风循环原理”,满足发酵过程温湿度自动控制和富氧发酵要求,而且发酵过程不需要人工翻料,发酵叶的色差均匀度达到95%以上。发酵条件一般保持在25~35℃,可以根据不同风味需求调节温度,发酵的相对湿度要求在80%以上即可,供氧条件良好,发酵时间一般为3~5 h,以叶80%左右变为铜红色,没有明显青气,形成花果香,叶脉及汁液泛红时为发酵适度。

(4)实施标准化和清洁化加工,稳定和提高红茶品质。一是每个工序都要配置机械设备,尤其是萎凋和干燥环节要有专用设备。如果没有专用设备,要设立专用晒场,晒场地面水泥地面,经常冲洗,四周有隔墙,阻止外界动物等进入场内。二是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杜绝燃料污染。三是厂房设施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规范进行,清洁化生产严格按照地方标准 “茶叶清洁化生产”(DB42/T 543—2009)要求进行。

[1]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

审评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8304—2013:茶 水分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8314—2002: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49-451.

[6] 施兆鹏.茶叶加工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0-84.

[7]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92-193.

猜你喜欢

茶样红素茶厂
雷公藤红素下调NF-κB信号通路延缓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研究
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试制不同茶类的品质分析
喷灌、遮阴对夏季绿茶干茶色泽、汤色的影响研究
茶鲜叶清洗工艺的初步研究
蔷薇
徐经表的“茶样”人生
——记五莲县“南茶北引”50年发展历程
雷公藤红素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红酵母红素对氧化受损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