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2018-06-08彭宇宁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0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性,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应对众媒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为意识形态构建带来的种种挑战,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有内涵、有活力的东方文明大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多次论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了全面部署。报告中8个部分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了相关论述,其中73次提到“文化”,其中7次提到“傳统文化”。随着“文化自信”被正式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更好地帮助我们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民族精神,应对众媒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为意识形态构建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切文明都是人类为了应对环境与挑战所产生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协作生产、生活方式之后而创造的精神文明,它决定了一种相应的崇尚和谐安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必然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国家和平崛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突显文化魅力的有力措施,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表现形式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人人学习、人人传播、人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精英意识,也是支撑大一统中国和精英主义的一党长期执政的,不可或缺的传统思想资源。在中国群体成员凝聚力的来源在于群体成员的整体配合效能与归属心理对立统一。中华传统思想在现在也是中国各阶级能够结成和坚持强有力的长期联盟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一路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国民文化自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

二、传承发展民族精神的需要

我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长期和谐共处,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传承的物质精神,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对于中国而言,地理环境的特点就是天然适合农耕,并且具有封闭性。中国大陆是个内向的闭合体,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的观念。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因为吃的、穿的、用的,很多都是上地给的,对其抱有深厚的情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那些肥沃的河谷地带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久而久之,在中华民族人们的内心埋下渴望安宁,渴望天下太平的种子。定居农业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血缘网中,人血缘网格使众多小家庭被紧密的编制成了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大家族。全体人的生活整齐划一,个人的自由也被压制在集体需要之下。高度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中国“重和合”的思想形成,中国更加强调父母兄弟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人们崇尚和谐安定不仅代表了生活态度也是社会心态的大势,这种社会心态也促发了人们的对土地与国家的热爱,至于现在也是。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这种地理生长环境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长久以来,古老的东方文明教会了我们内敛、含蓄、谦虚、谨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这种烙印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中国作风与中国做派。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自强不息、艰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一路披荆斩棘,走向复兴富强之路。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拓展文化渗透与传播,更是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养分,为民族精神获取长久的生命力,使之真正的活下来,传下去。只有人民有信仰,才使得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三、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合作日渐密切,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交错,彼此影响,文化正面临同质化的危险。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掌握在世界、国际上的话语权,充分发表本国的价值观念。不仅如此,各个国家用文化渗透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意识形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和平演变的方式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改变着世界全球各个地方的发展。面对这种霸权主义的文化侵蚀,习近平主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重要的就是强调大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倘若失去文化的引领,其大脑必然会受到错误思想的诱导,各种问题也将得已显现。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关注,感悟中国文化是正确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因而,我国必须从软实力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文明,在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塑造一个兼容并蓄的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是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互联网作为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开放、虚拟、跨时空等特点,网络时代为培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创造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互联网保护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发话行事,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全球华人堂堂正正,活着有人格,有尊严,赢得世人的友好和尊重,继承和发扬先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富有创造的精神和传统,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文化大繁荣在世界的确立而得以实现。向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讨教智慧,向历史和过去讨教经验,是两千多年以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是平治天下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对外关系的改善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但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之路并不是一味地封闭,自给自足,我们始终坚持的都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繁荣旨在实现世界优秀文化的大繁荣,只有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在异中求同,并以和平发展,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国际社会共荣双赢,让中华民族的光辉再现于世界。

总体而言,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意义深重,在历史的长河,正是这种中华精神、中华文明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最终屹立于世界潮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时也将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理念,结合新时代,新发展,继承创新,革故鼎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心得光芒与色彩,展现出永久魅力和风采,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王仕民.论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功能[J].社会科学家,2006(2).

[3]邢福生.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6(30).

作者简介:彭宇宁(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