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大河剧的发展创新研究
2018-06-08姜博
姜博
【摘 要】大河剧是NHK(日本放送协会にっぽんほうそうきょうかい)制作的一部电视系列连续剧,节目自1963年开播以来走过了54年的历程,共产出56部作品。大河剧于每周末晚间播出,剧集真实还原了日本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每部作品基本持续播出一年时间。作为一部衍进了半个多世纪的电视剧系列,大河剧的发展创新经历了风雨变化的历练。其制作模式与文本形式,值得我国电视人借鉴,尤其是在演员挑选及剧本创作方面,更值得学习与研究。[1]
【关键词】日本大河剧;发展创新;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75-03
一、日本大河剧的概念阐述
纵观大河剧系列,谈及日本大河剧,我们时常会将其与日本“大和民族”或“大河小说”混淆。大河剧名称的由来与大和民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日语中大河剧的拼写组成为“大河ドラマ”,而大和民族的拼写则为“やまとみんぞく”,但从词组拼写上即可看出二者并非是同一事物。再谈大河小说,其发源于法国,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认为是其开山鼻祖。大河小说主旨即反映时代的洪流,通过描写个人或家族的经历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变迁。反观日本大河剧,只是将大河小说的概念进行延伸,其内容并非由大河小说改编而来。
环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媒体环境,电视媒体以其传播性广、费用低廉的优势迅速走入日本民众的生活。但是由于电视媒体起初发展不成熟,其制作水平无法与电影相媲美,曾一度被冠以“肤浅”、“鄙薄”的称号。为了改变民众对电视节目制作粗糙、内容空洞的偏见,曾就任日本艺术文化局局长的长泽泰治先生于1961年向日本NHK电视台提出要求,希望能创作几部长篇的电视剧。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大河剧的最初构想诞生了。日本首部大河剧《花之生涯》于1963年制作完成,播出后首集就取得25.6%的高收视率。在其后的4年间,NHK以“大河剧”这一名称,以每年一部的频率再推四部剧集,初步形成了大河剧的风格定位,赢得了口碑,也获得了比较高的收视率。大河剧系列从1963年开始至今已经拍了56部作品,该系列以其制作规模庞大,出演人数多,情节纷繁复杂,故事整体气魄雄伟著称,由此被命名为“大河”系列剧,成为NHK的名牌“商标”。[2]
二、日本大河剧的独特之处
NHK作为日本唯一的国营电视台,始终要保持严肃公正的立场。大河剧也秉承了这一作风,以制作精良和考证严谨在日本民众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3]其中大河剧精良制作的独特之处尤为表现在对演员全方位的选择,角色多面性的塑造以及方言的运用方面。
(一)演员严苛的选择
大河剧对演员的挑选十分严格,日本许多演员都将出演这部史诗巨作视为最高的荣耀。导演对演员的挑选除了外在形象、演技之外,还会将演员的自身素质甚至结合演员之前出演作品的收视率作为综合考量因素。出演大河剧的演员都是公认的实力派,2016年大河剧的主演堺雅人曾因在《legalhigh》和《半泽直树》中有过精彩表现而入围摄制组的演员挑选范围。大河剧导演谈到为何最终选择堺雅人做主演时曾说,“堺雅人的演技是合格的,也可以说是优秀;但是他最优秀的部分并不在于演技,而是演技和底蕴的结合”。[4]此外,堺雅人在日本出演的电视剧均具有极高的收视率也是他入选大河剧主演的又一原因。尤其是2013年上映的《半泽直树》,全剧平均收视率为28.7%,刷新了日本民放台日剧“零收视下降”的纪录。日本大河剧中的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在日本极有影响力的演员唐泽寿明、坂町隆史、竹野内丰等均在大河剧客串过配角。因为导演对演员的严格选取,使得每一部大河剧都有着上乘的质量。即便有些大河剧剧本比较平庸也可以从演员的演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弥补。
(二)角色多面的塑造
日本大河剧中的角色背景主要集中在平安时代、幕末时代、战国时代。这是因为日本受众很喜欢乱世中的人物故事,而且这一时期的人物更容易描写。但日本的历史并不长,乱世中的历史名人大多就那么几个——平安时代的源义经,幕末的坂本龙马、新选组。到日本战国时期,历史名人稍微多了一些。但是大河剧毕竟已经走过了54个年头,人物角色的重复几乎不可避免。对此,大河剧的编剧通过塑造同一人物在不同剧中的不同形象来缓解這种尴尬。其中以“德川家康”这一历史人物最为典型。德川家康在日本史中可谓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终结了战国乱世,开创了数百年和平的江户幕府;另一方面他从丰臣家手中篡夺天下,并在攻下大阪后将丰臣满门斩草除根,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大河剧的制作方则根据德川家康的双面形象选取不同类型的演员进行演绎,进而将同一角色的多面性充分塑造出来。在《葵德川三代》中饰演德川家康的是津川雅彦。津川雅彦是一个正派角色的演员,适合演严肃的角色。其在剧中饰演的德川家康也是其正面形象的部分,即开启江户幕府,在退隐后仍辅佐秀中,为之后的将军政治打下基础。在《真田丸》中饰演德川家康的是内野圣阳。内野圣阳曾担任2007年的大河剧《风林火山》的主角,其行事卑鄙的精彩演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真田丸》中制作方选择内野圣阳来饰演德川家康,成功地将德川家康篡夺丰臣天下的老狐狸形象塑造出来。
同时,在《天地人》与《真田丸》中对真田昌幸和上杉景胜的角色塑造也具多面性。真田昌幸在日本史中被评价为“表里比兴之人”,通过背叛笼络的方式在上杉、北条等大大名(实力极其强大的诸侯)之间周旋。在《天地人》中真田昌幸被刻画为小人的形象,其言行有时连自己的儿子真田幸村都觉得发指。然而抛开政治因素,真田昌幸也有着重情重义,谋略过人的一面。在《真田丸》中真田昌幸着重突出其注重情义的一面,为了自己家族的存续而不惜背负反复无常的恶名。[5]此外,角色多面性的塑造能成为大河剧的独特之处也得益于日本受众对历史人物认识的“脸谱化”并不严重。织田信长在日本民众心中是公认的残暴,但是也有许多日本人认为如果织田信长夺取天下,日本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改善。武田信玄虽然因善战而被日本民众视为民族英雄,但他放逐亲生父亲的行为也被人诟病。日本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并不单一化概念化,因此大河剧的编剧们在人物角色塑造的时候,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塑造也不会引起太大争议。日本大河剧通过角色多面性的塑造成功化解了人物重复的问题,这虽然是出于日本史较短历史人物较少而迫不得已做出的“下策”,但也使得观众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角色多面性的塑造也因此成为日本大河剧的独特之处。
三、日本大河剧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自1963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第一部大河剧《花之生涯》之后,“大河系列”以一年一部的速度进行播出。1987年的《独眼龙政宗》以平均39.8%,单集最高47.8%的收视率创下日本大河剧收视率巅峰。1993-1994年期间NHK电视台破例两年出了三部大河剧,然而那时的大河剧已不再是黄金时期了。纵然有着可以借助红白歌会(类似于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做宣传的优势,大河剧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近年来大河剧开始走下坡路,2010-2015年期间大河剧连续五年平均收视率低于20%。面对收视率不断下滑的趋势,大河剧的创作者们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变革。其体现在演员选取侧重点的转变,题材选取局限性的突破。
(一)演员选取侧重点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河剧中演员的选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复。渥美国泰、北大路欣也、内野圣阳、长泽雅美等堪称为大河剧“高频演员”。其中渥美国泰在21年间共出演过10余部大河剧,北大路欣也在20年间出演过4部大河剧,内野圣阳在15年间则出演过3部。同时,一旦某个演员的演技引起NHK的注意并在之后拍摄大河剧的过程中获得NHK的认可,就会被频繁邀请去出演大河剧。内野圣阳因出演《德川庆喜》而引起了NHK的注意,一年后便被邀请拍摄大河剧《蝉时雨》,随后因为其优异的表现接连出演大河剧《风林火山》及《真田丸》。无独有偶,长泽雅美在2003年凭借《黄泉复活》开始出名并受到NHK关注,随后连续出演了大河剧《天地人》和《真田丸》。然而近年来演员的重复出演直接为大河剧带来了收视率下滑的不良影响,受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对此,制作方不得不大量选取年轻的新一代演员出任主演,在演员的选取中也越来越将演员自身的“人气”纳入考虑的因素。例如《天地人》中的主演妻夫木聪、小栗旬均是80后,并且属于在日本国内具有极高人气的演员。2017年上映的《女城主直虎》由柴崎幸、高桥一生、三浦春马等年轻演员出演。其中柴崎幸和高桥一生是80后,而三浦春马则为90后,剧中整体主演年龄可谓是相当年轻。年轻演员的“人气”也为大河剧带来了收视率的回升,在选用“小鲜肉”做主演的同时,制作方也会选取一些有经验的“老戏骨”来出演配角,进而达到互补作用,使得大河剧在短期内重获新生。
(二)题材创作局限性的突破
日本NHK电视台每年要和本国大大小小超过360多家私营电视台竞争,其始终保持着严肃公正的立场使得大河剧也秉承了这一作风;而日本私营电视台相对宽松自由,靠出位的娱乐综艺节目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6]如今与大河剧竞争最激烈的即日剧。其中日剧的主流是季播剧,每周放集共十二集左右,其剧集题材新颖,故事节奏较快,每集结束后都会给观众设置悬念以保持收视粘度。反观大河剧,其制作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且必须体现着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及严谨考证,堪称“历史教科书”的选题模式也就导致了大河剧娱乐性的大打折扣。此外,大河剧力求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也使得编剧难以设置悬念,很多观众只看了开头便可知晓结尾。对于日本受众来说,快节奏,多悬念的日剧吸引力无疑要优于大河剧。
对此,大河剧积极应对挑战,在选题中首次将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来拓宽其取材范围。例如大河剧《风林火山》取材于被奉为日本经典历史小说的同名文学作品《风林火山》;大河剧《天地人》则取材于获得第十三届中山义秀文学奖的同名文学作品《天地人》。其中《风林火山》开创了大河剧从“大河小说”中取材的先例,剧中主角山本勘助在日本历史中记载较少,只能在日本兵书《甲阳军鉴》中寻得一些生(下接第88页)平事迹。然而,人物的生平不详反而为编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风林火山》上映后首集便取得21%的较高收视率,重振了大河剧往期首集收视率低于20%的颓势。此外,大河剧的剧集创作中开始选取特殊人物作为剧情的主人公,例如公主剑客等。他们同处于动乱时代,但并非动乱年代下的中心人物。譬如《利家与松》中以织田信长手下家臣前田利家和其妻松之间作为主人公;《武藏》中以日本战国时期的剑圣宫本武藏为主人公;《江·公主们的战国》中以织田信长的三个侄女为主人公;《女城主直虎》中以井伊直政的养母井伊直虎为主人公。[7]大河剧大量采用动荡时期下的“次中心”人物作为主人公,在充分引發观众的新鲜感的同时调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为大河剧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四、结语
除去2017年刚播出的大河剧《女城主直虎》,最近一部完结的剧集是2016年制作的《真田丸》。《真田丸》在中国视频播放平台中所贴的标签为“堺雅人”“最欢乐的大河剧”,单从标签上即可体现出大河剧中所营造的“明星效应”已取得一定的成功。此外,另一个标签——“最欢乐的大河剧”更值得引人注意。大河剧是一部正剧,且《真田丸》中主人公是一个悲剧英雄的角色设定。然而大河剧的创作者却在剧中加入不少的娱乐元素来吸引观众,使其既有历史的悲壮,同时也不失轻松娱乐。纵观日本大河剧,其以较短的民族历史作为母题衍生出长达54年的历史电视剧系列。早期大河剧以严密的历史考证及精湛的制作水平而闻名业界,新时期下大河剧对演员选取及题材改编进行数次变革突破,使其在本国受众心中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今经过改良创新的大河剧再获成功,其对于电视剧制作层面的大胆创新及思路变革也为我国电视从业人员提供深远的致思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岳.谈日本的大河剧[J].新课程学习(中),2012,(3):175.
[2]任颖子.日本NHK大河剧50年兴衰嬗变的阐释与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84-86.
[3]樋口大祐.大河ドラマ今昔「黄金の日日」から遠く離れて[J].海港都市研究,2012,(3):62-66.
[4]铃木嘉一.大河ドラマの50年:放送文化の中の歴史ドラマ[M].日本:中央公論新社,2011:52.
[5]鲍同.试论社会活动对历史剧的补偿功能——以日本“大河剧”为例[J].中国电视,2017,(8):92-98.
[6]李菁菁.日本电视剧制播制度分析[J].青年记者,2009,(35):55-56.
[7]李萌.浅析日本大河剧对山东省影视资源开发的启示.[J]现代视听,2017,(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