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及特性
2018-06-08陈烨伟
陈烨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在纪录片题材和创作形式上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纪录片创作的门槛也在降低,网络社交平台也为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其创作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特性,本文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影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演变,着重分析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以及特性。
【关键词】影视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110-01
一、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一)新媒体环境对影视纪录片的影响。影视纪录片的前期发展结构逐渐由完整走向碎片化,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多21世纪以后创作的影视纪录片中。中国影视纪录片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必然将教育感化和英雄主义的主题转变为主题多元化,加关注重大题材,也关注自我的变化,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满足不同观众的爱好,展示文化的差异。在当代社会,影视媒介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影视片的制作应该要更加贴近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主题新颖,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也能使广大青年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力和激情。
(二)新媒体环境实现影视片的互动传播。影视纪录片常常被传统媒体的联动所激发,从而形成影视片互动传播的情况。影视片要实现市场化营销和产业化创作,互动传播是必需品。2016年1月7日, CCTV-9首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收视率并不高,没有获得广大群众的关注,显然,电视这种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然而,该纪录片在微博、客户端、弹幕网站上拥有大量受众。由此可见,通过现代媒体平台的传播,该纪录片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即时互动性很强的模式,并且以其题材内容的多样化获得了成功。
(三)新媒体环境激发了影视片大众化传播。在我国的电影院线和电视媒介中,纪录片只能在很少的院线和电视上播放,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影视纪录片不仅能实现交互实时传播,以其大量存储资源,还能让人民群众和传播者融合在一起。相比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百心百匠》有着冗长的篇幅,电视与网络平台上的节目更是有着很大的延迟性,这导致了人们不能及时交互,使得影视纪录片收视率惨淡。
二、新媒体背景下影视纪录片特性
(一)影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性。影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性是指通过作者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影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主体性因其作者的能动性发挥处于决定性地位,决定了影视纪录片的质量。影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性将初始视界和现实视界交织在一起,不仅超越了这两个视界,更包含为理解者提供的新的经验,从而发现对象可能性和潜在性。
影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性通过影视语言,将其对生活或事件的新的理解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影视纪录片才能与观看者产生心理共鸣,实现传播的价值。除此之外,影视纪录片的创作者还要避免和排除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在性的偏见体现在创作过程中。这就要求影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现实视界,以开放的心态处理好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存在并且有意义的可能性和潜在性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影视纪录片的艺术特性。影视纪录片之所以区别于宣传片、新闻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拥有的艺术特性。影视纪录片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中细微发生的事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影视纪录片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还拥有引领时代潮流的使命。影视纪录片中呈现的人物精神、优美的文化意境、思想内涵,使人们产生思想共鸣和心灵震撼,享受到精彩纷呈的视听语言的洗礼。
(三)影视纪录片的文献特性。影视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对文献的独特使用。在影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对文献不断挖掘、反复推敲,从而纠正或者补充广泛已知的结论,结合现代潮流的氛围、思想、舆论,发现历史文献新的价值,产生创作者对历史文献新的感悟和理解,并在创作影视纪录片过程中把枯燥、呆板的历史文献变成形象生动的影视作品,文献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通过纪录片的视听元素传达信息,甚至感染观众,既有文献价值又有审美特性。
三、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紀录片以其主题多元化、结构碎片化的特点和其创作主体性、艺术性和文献性,呈现一种从传统传播方式到互动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纪录片工作者,应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把握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结合影视纪录片的特性,促进新媒体和影视纪录片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舒慧.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分析[J].才智,2017,(15):259.
[2]王操.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J].新媒体研究,2016,2(19):20-21.
[3]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2013,(03):15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