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06-08余晓雅
余晓雅
摘 要 面对不同利益主体追逐的目标,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急需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在总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针对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多元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17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Xiaoy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various interests of groups, this paper explor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s between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social talents by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contracts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by co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of diversifi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
Keywords diversifi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根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有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内近几年学者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何璇指出多元化是将各部分进行综合交融优化过程,但未涉及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王志林等介绍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南京大学化工学院为代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提出多元化智能理论,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人才的内涵:人才内涵应该是多元性。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导下,目前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因此根据学生智能特点确定一个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是知识,技能,道德集于一身。多元化人才模式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企业需求,二是学校为经济服务需求,三是学生个性需求。 从高校需要多元化人才。2015年教育部颁布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有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培养多元化人才模式核心之一是设置特色课程。
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缺少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本科与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就业岗位、技能证书要求上没有较大的差异。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在课程方面,本科与高职开设的多门课程是一致的,就业岗位均定位在网络营销与电子支付人员。在资格证书方面,高职大部分均获得电子商务师证书。因此,从表1、2中得出结论:高职生和本科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很大的交集。这说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缺少特色的课程。另一方面,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政策规定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未得到有效执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类型只是提出一种模糊的“人才”概念。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不明确不能凸显高职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类型差异。
2.2 企业:校企合作不深入
据调查(表3),24.2%的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企业自身培养,这表明企业已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但同时也表明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3 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对二十多所中外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发现中外各专业的必修课所占的比重为1:2.7,即中国大学选修课比重不到境外大学均值的 40%。同时钟平对长沙地区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显示,66. 8%的学生希望增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希望增加对就业有帮助、更加注重实践、实验与兴趣相结合的课程的学生分别占到了 37. 0%、31. 6%和30. 6%。
3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校企合作
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充分考虑企业在这方面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特点是随意性大,可做可不做。第二阶段,校企深度合作。外聘合作企业的专家到我校进行讲座,特点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第三阶段,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师资双向培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特点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校选择校外实训地点时可以考虑经济发达地区。
3.2 学生个性多元化的质量标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国家的一些文件中都有这样的表述:职业院校要实行灵活的学制与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学习制度。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多元化的质量标已是势在必行。学生增加选修课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跨专业,跨学校学习。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中,理工科专业可以减少必修课的门数,增加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程如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天津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1月21日起要求学生自学《礼仪》公开课视频。另一方面,学校设置课外实践活动选修学分,科技发明创新学分,这些措施有效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编号171006604B)主持人:赵丽华
参考文献
[1] 何璇,刘悦男.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学术交流,2008(177):303-306.
[2] 王志林,朱成建.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9-20.
[3] 顾海兵,薛珊珊.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亟待提高——基于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5-87.
[4] 理查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5] 理查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6]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