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2018-06-07许崇烨
许崇烨
摘 要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在近几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中,文言文断句题型一直存在,给很多文言文功底不是很好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其实,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古书。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都是一个字挨着一个字写的,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断句能力是衡量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掌握了断句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关键词 文言文 语文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了然,才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察看。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特殊句式要记牢,固定格式莫拆散。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礎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具体来说,断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1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确定主宾。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彼、此、其、之。
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根据方法,我们可以做以下断句: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凿壁偷光)
2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苟、则、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邪(耶)、焉、哉、乎。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根据虚词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断句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要掌握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3借助对话、引文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根据对话标志,正确断句为: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4借助修辞断句
文言文常用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且句式整齐,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这些修辞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1)借助顶真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正确断句为: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借助排比、对偶断句。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借助修辞,正确断句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借助反复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借助间隔反复,我们就能准确进行断句: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借助固定格式断句
古文中有很多固定格式,我们在阅读选文时要注意观察其中的固定结构。…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6借助文章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因此正确断句为: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獨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因此正确断句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第四步:带入检验,确保文通字顺。断句加标点后,并非高枕无忧了,还应该进行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6.1断句后,看句子的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因此可以发现如此断句是不恰当的。
6.2断句后,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喜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