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书为业的我被乘警上了一堂读书课

2018-06-07曹林

南都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乘警小姑娘大爷

曹林

喜欢在飞机和高铁上读书,飞机营造了一个可以免于社交媒介干扰的安静环境,专心看书,不必被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介毁掉自己的专注。高铁是公共场合,通话效果也不好,我一般都会把手机调成静音,免得微信或电话打扰别人。

出差回京,航班被取消,改坐高铁。窗口位置坐下,最近看的是塔勒布的《黑天鹅》。没看一会儿,一个高大魁梧的乘警坐到我旁边。——噢,这是乘警的专属位置,就像飞机经济舱第一排靠过道位置一般都留给乘警。

他一边整理自己的包,瞥了一眼我正在看的书:哈,《黑天鹅》啊,我前段时间刚看过,还可以,这作者写过好几本谈小概率事件和随机性的书,豆瓣上评价还可以,豆瓣上低于8分的书我都不看的。

喜欢读书的人最喜欢聊跟书相关的话题了,乘警一句话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一个做新闻的,也立刻对这个爱读书的乘警有了好奇心,觉得里面一定有很多故事。合上本准备读的书,聊起天。其实呢,也算不是上聊,很多时候我根本插不上话,基本上就听他讲那些我没看过的书。

没错儿,一个以读书为工作的人,被一个乘警上了一堂读书课。

他说,火车每天往返几趟,日常工作的间隙,他就坐在这里看书,一年可以看150本。——每年读150本!一句话就“碾压”了我,我读书算多的了,一个月可以看4-5本,一年最多不过才60-70本。他从包里拿出一本书,《人类智慧小史》——英国坎布里亚大学哲学教授科诺的作品,我以前翻过,没看下去,讲的是神话、宗教、文学、占卜和魔法,一本了解人类智慧发展的微型百科。他说,我看的都是这种量级的书,其实并不难读。

接着话题就开始在各种我基本听不懂的学科间穿越,从人脑结构到神经网络,内啡呔和多巴胺——还好,多巴胺我还算听得懂。再说到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还好,前段时间刚看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可我一说作者,他根本看不上那作者,说人工智能最好看哪个作者的哪本书。然后说到科幻小说和社会工程学,复杂性科学、博物学、生物进化学。高深抽象的理论,他一两个比喻,就能让人听懂,显然他自己是真读懂读明白了。他还聊到了当下一些热点,咪蒙啊,方舟子啊,知乎啊,NHK的纪录片,快手抖音,女权主义,量子纠缠,引力波,自私的基因。神啊。

巡逻一圈回来,他跟我讲起他在火车上处理纠纷的故事,说这些书也不是白读的,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帮助。有次,一个大爷跟一个小姑娘发生冲突,这大爷把躺椅往后放时没注意后座,碰泼了小姑娘的咖啡,弄脏了LV包。小姑娘要这大爷道歉,并让其赔500元清洗费。大爷毫不相让,说我放我的躺椅,咖啡泼了是你自己的问题,有问题也是高铁设计的问题,双方各执一词,吵了起来。他去负责处理,首先他先观察双方,看到那大爷属服软不服硬型,那姑娘其实并不是想要赔钱,主要想要个道歉。他跟那大爷说,可能高铁设计确实要改进,你没啥大错,但要看后果,你的行为确实给那个姑娘造成了后果。无论如何,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看,雄性动物都是让着雌性动物的。

本来双方剑拔弩张,围观者等着看“热闹”,没想到这个乘警竟然讲起了“生物进化学”,一下子围观者都乐了,那大爷也不好意思起来,场面缓和下来,顺着这个台阶,就认错呗。小矛盾就这样化解了。一件小事,看到了讀书融入骨子里的情商和智商。

我说,你读了这么多书,真应该写些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积累。——我都没好意思跟他说“变现”。他说,我只喜欢“输入”,不喜欢“输出”,我读书纯粹为了兴趣,喜欢读,感兴趣读,不是为了其他。如果整天想着“输出”,读书还有什么趣味?这话真让我很羞愧。

曾有人建议他到大学去教书,这么博学一定能碾压那些科学哲学教员。他说,他喜欢这份工作,就当一个爱读书的乘警,把读书当成他的非职业兴趣。如果把读书当成职业,去大学教书,就要被那套体制所驯服,考各种无用的证,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填各种浪费生命的表格,发各种垃圾般的论文,多不好玩啊。

因为聊得太投入,我下高铁时,笔记本电脑竟忘火车上了!回家后吓出一身汗,那时他和高铁已经返程,跟我聊了一路读书的他,又开始帮我找起电脑。

(本文选用时有较大删节)

猜你喜欢

乘警小姑娘大爷
春天小姑娘真好
春天的小姑娘
最佳榜样
一天没开张
乘坐火车丢手机,乘警热心解难题
不会抽
采蘑菇的小姑娘
图片故事
幽默的大爷
采蘑菇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