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与表现

2018-06-07职建仁杨媛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村落识别

职建仁 杨媛媛

摘 要:传统村落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发展的,这种传承和创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下,传统村落却日渐凋零衰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基于地域文化,从文化基因角度出发,解析豫北传统村落核心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中的“根”。以林州西乡坪村为例,从村落自然肌理、风水理念文化、石文化、建筑文化、风土人情等几个具有明显地域村落特征的文化因子出发,对其内涵进行深度解析,为未来村落的整体保护、品质提升以及村落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识别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研究》(编号2018-ZDJH-001);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风貌传承研究——以豫北地区为例》(编号18240041051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社会环境、地理和人文习俗等各有特点和所长,亦形成了类型众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这些区域性文化在不同因素的影响、熏染下,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对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豫北地区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村落依然保持着有序的宗族结构,集中体现了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

一、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对于 “文化” 一词广义的理解,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村落中的一切相关文化,都是在村落生活的人们所创造的,都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村落文化是风物特产的写真,是村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最生态且最基础的文化,是厚重文化的标志。

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现存村落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二是村落规划选址和空间格局保持历史特色;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基因理论主要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与传播,是基于生物基因理论衍生发展而来。从文化基因层面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解析是未来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延伸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内涵、增强传统村落的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二、西乡坪村核心文化基因解析

西坪村所处的山地环境山体色彩及质感在竖向上有明显变化,岩性的垂直分异很大,具有南太行山峡谷景观的典型特征。在主要峡谷的两侧,由于瀑布的卸荷崩塌和向源侵蚀而形成一系列的围谷,围谷两侧陡崖林立,强烈的水流切割和断层作用, 形成了深度可达千米的峡谷。它们只有一豁口与峡谷走廊相连,往往是三面甚至四面围合。

本文提取了对西乡坪村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基因进行解析,西乡坪村文化主要以自然景观、乡村建筑、空间肌理、石文化、节庆民俗、宗族观念等为代表性。

(一)自然景观及空间肌理

由于对环境的改造较少,整个村落与自然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单体建筑到围合成的建筑群,传统村落特征明显。西乡坪村所处峡谷两侧的绝壁上形成多个剥蚀台阶面,山地环境形成了深度可达千米的峡谷,人家和村落就分布在这些断崖绝壁的台地上,台地地势平缓,土层较厚,登上更高一层的台地,看到的是古朴自然的建筑和层层的梯田。

每户的独立院落和自由的山地巷子构成了西坪村民居的鲜明特征。民居依山而建,内外空间十分丰富,形态有致,依形就势向后层层升高。村落的选址在功能上很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居住的需要,尽管对外交通不便地势狭僻。各户根据地形地势各自安排房屋布局,大都叠岩错落。峡谷走廊中河边的道路是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通道,街道布置自由蜿蜒,院落之间的缝隙是贯通整个村落的巷子,巷子自然且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平缓放松的感觉。

(二)风水理念文化

这些绝壁上的村落,起初在与外界联系上交通不便,都是上下山的羊肠小道,但村落的选址和传统的风水理论相吻合,功能上很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居住的要求。

1.因为断崖的台地的地质原因,面积较大,风水良好且易于构筑村落的风水宝地很难发现,加上村落周围可供耕作的土地的限制,西坪村内自然村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往往是几户或十几户人家聚集而居,比较大的建筑组群也不超过几十户。

2.宅前有水,宅后有山。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宅前的溪流、峡谷可以使气行之而有止,宅后的山是“气”的生成之源,是风水中所说的“龙脉”。人们对这种地形的心理取向趋向稳固,这种环境条件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生产和生活的便利。

3.宅地选址平坦宽敞且宅前都有开阔的场地。宅址地势平坦,没有局部高差,能提高居住质量,宅前宅后空间开阔能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空间的尺度恰到好处,给人一种舒适的心理感觉。

4.房子四周的植物生长良好,局部的地貌和小气候适合居住。风水意义上植物生态的良好,表明所选择的宅地有藏风纳气的作用。出于气候和居住心理的需求,所选择的宅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三)建筑文化

1.平面布局

石板岩民居单体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石板盖顶,石墙承重。平面为两边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布局中五间的建筑形式较少,且一般为奇数间,较少使用偶数间的形式,通常以三间为主,也有单幢出现的多开间形制。当地石板房每家每户自形成一个合院,一般多为两层,偶见三层。出于日常功能主要居住空间设置在一层,屋内设有木梯,上层为储藏空间,朝向院落的石墙开窗,窗口较小。

2.屋顶

西坪村村落民居的屋顶用石板覆盖,而且选用的石板多为矩形。由于没有脊瓦的设置,这些石板块相对屋面自重较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摆放。为了防止雨水的渗漏,屋面石板的构造做法是一块屋面石板压住底下的石板,以此叠垒直至铺好整个屋面。铺设好的屋面外形呈现出很多直线,整个屋顶线条纵横错落,给人感觉非常有规律。由于自然的原因,石板会在风吹雨打中不断风化,风化的石板承载和防渗漏都有不足,在实际生活中要不断地重新添加新石材。由于石板铺设的时间不同,经风化作用石板房屋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色彩。

3.墙体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山地,多数民居墙体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石材和土坯混合砌筑的方式。一层墙体采用石材砌筑,土坯用于建筑二层墙身。土坯砌筑外饰面用白灰涂抹,也有保留土坯砖原色的做法。窗台下出于受力考虑多为石头砌筑,门窗洞口周围为石块填筑,其余部分多是维护部分不用承受较大荷载,也就用土坯砌筑了,也有的房屋做法是二层全部使用土坯砌筑。

4.立面

由于建筑材料和承重體系不同,建筑立面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效果,传统民居立面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台基部分在山地环境中二进以上院落中较为明显,在多数民居部分不是很突出。民居中屋顶和屋身成为营造不同建筑立面的主要区别部分,屋顶都采用悬山石板屋顶做法。

(四)独特的石文化和“水”文化

林县山地相对黄土覆盖较少,山地居民更加珍惜耕地面积,相对高差较大,平坦的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建筑材料多以石头为主。由于所处位置为山区,交通不够方便,加之经济的原因,建筑多就地取材。不但起承重作用的墙身选用了石材,连遮风挡雨的屋顶也选用了石材,自成一派,风格鲜明,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建筑类型。西乡坪村的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憨厚的性格回报着这块滋养着他们的土地。这里的房子所用材料几乎全是用石头建造的,石板、石凳、石桌,无处不在的石头制品成为西乡坪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里的“水”文化是指的缺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光岭秃山头,穷人日夜愁。”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于饥寒交迫之中。全县土薄石厚,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林县曾十分贫穷,十年九旱。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岭秃山。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基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五)风土人情文化

西乡坪村历史上交通闭塞,加之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深处,造成这里发展相对缓慢,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民俗风情淳朴,保留了独具的浓郁的建筑风貌。西乡坪村蕴涵着朴实的扁担精神,太行山上道路崎岖,沟壑纵横,他们靠几条扁担送货收货,扁担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几代人共同努力铸就的。“百货送到家门口,一根扁担颤悠悠”,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将山楂、核桃、柿饼挑出山,数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勤俭办社、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扁担精神。

三、结语

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传承保护地域村落文化就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地域文化的传承过程其本质就是文化基因的延续。目前我国村落和城市发展中,没有很好解决地域文化基因深层次的特点并加以运用,没有把握好村落及地域文脉,导致万村一面和千城一面现象明显。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和人们主观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豫北地区村落的文化遗存、环境空间格局和村落传统风貌在保护上的状态不尽相同,有些还没有开始保护。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留住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传承及表现,提炼分析其核心文化的内核,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留住地域风貌,对于未来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和品质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商振东.南太行山山地民居解读[J].中国园林,2006,(05):72-74.

[2]单彦名.田家兴.高朝暄.基于“人本观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福建晋江塘东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5,(04):52-57.

[3]刘书芳,张献梅,刘银萍.平顶山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6,(03):42-46.

[4]张媛.浅谈闽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对策思考[J].大众文艺,2016,(13):4.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传统村落识别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