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画与城市景观
2018-06-07王红陈亮
王红 陈亮
摘 要:18世纪全景画在欧洲诞生,200多年来,全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作为较早的大众传媒方式为民众所喜爱。其中描绘城市景观的全景画展现着不同城市之风貌,它记录历史,再述风情。
关键词:全景画;城市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4BF06)阶段性成果。]
全景画是爱尔兰人罗伯特·巴克(Robert Barker)于1787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幅全景画描绘的是爱丁堡的城市风光,据说巴克在爱丁堡的郊区山上画过素描,被城市和周边的景色所吸引,于是绘制了《爱丁堡风景》,并于1788年1月30日在英国伦敦展出,但这幅全景画严格意义上讲应是巨幅的半圆形的城市景观画。1792年,罗伯特·巴克创作的名为《伦敦全景》圆形全景画在伦敦展出,因其独特的展览方式和写实性描绘,使全景画轰动伦敦,并在当时“跻身于世界奇观之列”。全景画(Panorama)这一新词也随之诞生,并被载入了词典中。
随后全景画在欧洲广为流传,“可以说全景画是从描绘城市景观,展现城市风貌为开端的。200多年来,欧美、澳洲的很多著名城市都曾出现在全景画的创作中,不仅有历史名城,如罗马、佛罗伦萨、庞贝、雅典、开罗、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也有很多描绘小城镇风光的作品,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瑞士的图恩、荷兰的席凡宁根、英国的巴斯、法国的萨利·德·贝阿恩小镇等。”[1]
本文选取几幅保存至今的描绘城市景观的全景画及当代的全景画创作,探析全景画在展现城市景观这一主题的特色与特征。
一
《伦敦全景画》使罗伯特·巴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他在伦敦莱斯特广场买了一块地,修建了全景画展馆,在此展出了100余幅全景画。同时全景画也迅速风靡欧洲,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汉堡等诸多城市都建有全景画馆,并展出不同主题的画作。可以说,此时的全景画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描绘诸多城市景观的作品也备受欢迎,遗憾的是很多全景画没有保存下来,但我们可从一些草图或展览宣传单中感悟到当时全景画所描绘的场景和展出时的盛况。早期的描绘城市景观的全景画留存不多,但从现存的瑞士《图恩全景画》和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全景画》中仍可窥见19世纪全景画在欧洲的创作与发展。
瑞士《图恩全景画》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全景画,绘制于1809年至1814年。画家马奎德·沃涉(Marquard Wocher)受到当时法国巴黎全景画创作的启发,自筹经费在巴塞尔建造了圆形建筑,并邀请同行雅各布·皮特曼(Jakob Biedermann)共同绘制。
图恩城位于瑞士西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阿勒河、图恩湖以及小城的人文景观别具特色。高7.7米,长约39米的《图恩全景画》将风景如画的小城尽收眼底,特别是城中建于12世纪的古堡尤为突出。
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成年男子出外“壮游”的习俗,18世纪初期英国一度出现“大旅行”的传统,英国大学生在毕业前要做一年或更长时间的旅行以完成学业。“其实这座小城是英国大学生毕业前的大陆旅行的一个逗留站,这幅全景画的意图就是宣传那一地区的旅游业。”[2]
《萨尔茨堡全景画》绘制于1824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命艺术家乔安·迈克·萨特勒(Johann Michael Sattler)创作一幅描绘萨尔茨堡城市及其周边景观的全景画。
萨尔茨堡德语意为“盐堡”,靠近德国边境,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是奥地利巴洛克古建筑胜地,也是欧洲仅存的几座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全景画以蜿蜒流过的萨尔茨河作为中景,描绘了萨尔茨堡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象。画面从左向右依次描绘了盖斯山脚和海博诺格山间的諾恩山谷,接下来是萨尔茨堡城市郊外巨大的湖泊,周边是村落和农田。近景是萨尔茨堡古城,全景画以地标式的描绘方式,精准地再现了诸多城堡、教堂和宫殿,如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诺恩贝尔格修道院,德语区内的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以及圣鲁珀特大教堂、卡皮特尔广场等。
1829年,萨特勒将绘制完成的全景画向民众展出,几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前来参观,但萨尔茨堡小城毕竟人口有限,因而他和他的家人带着这幅全景画开始了在欧洲的长途之旅。
这幅全景画在欧洲二十多个城市展出,萨特勒为全景画能在欧洲巡展,特意建造了一个可移动的且容易拆卸的圆形建筑。全景画在近10年的巡展中让欧洲民众近距离地观赏到萨尔茨堡老城和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1838年这幅全景画回到了萨尔茨堡。30吨重的画布,穿越了30000多公里的水路和陆路,难以想象当时相对落后的交通方式如何完成如此巨大的画布的运载。[3]
萨特勒在19世纪早期绘制的这幅全景画,展现了萨尔茨堡这座历史名城的自然风光,它是时代的印记,是历史的记录。
二
20世纪末期,德国艺术家亚德加·阿西西(Yadegar Asisi)开始尝试新的全景画创作。1995年柏林城市中心有一处地区正在重建,阿西西在这里展出了四幅全景画,描绘的是重建后柏林的不同部分。他向民众展现了建成后的柏林这段城区的景观,就像2005年的柏林一样,这些“建筑角度”只展览了2个月,但吸引了30万观众前来参观。
2005年11月,阿西西绘制完成全景画《公元312年的罗马》,这幅高约30米,长约106米的全景画,描绘的是公元312年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胜利凯旋的历史场景,画面以写真手法再现了公元4世纪古罗马的城市景观和日常生活。这幅全景画在德国展出后一度带起了很多观众研究古罗马历史的兴趣,在全景画馆高高的看台上,很多观众甚至花费几个小时仔细观看,悉心品味,赞叹阿西西非凡的洞察力和详尽的描绘能力。欣赏这幅全景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也是一次文化之旅和历史探研之举。
2007年阿西西创作了全景画《1756年德累斯顿》,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曾在1760年遭到普鲁士军队炮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到盟军地毯式轰炸(1945年2月),易北河边的古老建筑受毁严重,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阿西西的这幅全景画描绘的是受到多次毁坏之前的德累斯顿,众多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如德累斯顿城堡等皇家建筑以及萨克森皇家教堂等得以再现,观众站在中心看台上俯视易北河畔古老的城区,进而唤起民众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忆。可以说阿西西绘制的《1756年德累斯顿》再次展现了200多年来全景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赢得观众的认同,使众多观众为之倾倒,同时也向世人呈现了新全景画借助数字技术的精美描绘和全新的科技手段的应用。
另外,阿西西不断探索全景画的革新和新技术的研发,他先用油彩描绘一个全景画的缩放模式,然后再把画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电脑上进行编辑和后期制作,最后用电脑控制的枪将画面喷绘到油画布上,完成全景画的图画绘制。
英国艺术家罗杰·霍莱特(Roger Hallett)于1984年至1987年绘制了《巴斯全景画》。霍莱特曾在澳大利亚做过风景设计师,1960年回到英国后,特别是在巴斯为国外业余艺术家组织的假期绘画学校任教期间,使他有幸在荷兰海牙看到了梅斯达的全景画,霍莱特被梅斯达描绘的海牙城郊的海岸风景所打动,同时全景画独特的艺术形式也使他下决心以同样的方式记录巴斯。他选择较为适合展现巴斯城市风光的贝克山的亚历山德拉公园作为视点,并从巴斯大学的气球俱乐部借了一个热气球,他借助于起重机把气球固定停留在一个地方,以此描绘巴斯城市风光。人们欣赏霍莱特全景画好似乘坐热气球在空中饱览宁静而迷人的小城美景。
巴斯城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埃文郡,小城充满着古典优雅的气息,这里不仅拥有中古时期的建筑,也保持了18世纪乔治亚时代的城镇风格。霍莱特是在一个山巅俯视描绘巴斯城,画面可见到流经城市的亚温河蜿蜒流过,一条铁路线横贯小城,沿河及依山而建的城市建筑高矮适度。画面可饱览18世纪著名的设计师约翰·伍德对巴斯城进行的整体城市格局设计,城中既有古老的教堂,又有一层一层缓缓递增井然有序的楼群,远景山峦是绿色的田园。小城宁静迷人、精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村风情。
全景画长约70米,高7米,艺术家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独特而细致的描绘,向世人展现了当代全景画创作的价值和魅力。
20世纪80年代全景画在中国诞生,随后在近30年的创作与发展中,先后完成9幅百米以上的全景画和几十幅半景画,以鲁迅美术学院为核心的创作团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中国的美术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尽管中国全景画多是配合纪念场馆创作的描绘战争主题的巨幅画作,但我们也看到,2010年12月完成的為河南郑州中原福塔绘制的全景画《锦绣中原》(长180米,高20米)向世人展现了从古至今河洛地区96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象。这幅全景画以河南18个城市的山川风光、历史古迹、文化景观为描绘对象,以写实性的绘画语言,同时配以地面塑形以及声、光、电等要素,再现了安阳殷墟、龙门石窟、嵩山少林等河南历史与文化,彰显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郑州新城的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全景画创作历程这样描述:“是迄今中外最大的手绘油彩全景画,也是地面塑形置景面积最大、最复杂的全景画。它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写实主义的手法,以传统油画配以三维地面辅助空间的渲染,实现了从单一战争、战史题材向现实生活题材转换的重大飞跃……更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200多年来,全景画展现了诸多城市景观,从都市风光到城镇小景,艺术家用画笔不仅描绘了诸多城市风貌,将艺术家的情感融入其间,同时也向世人述说着诸多城市的往昔与今朝。
参考文献:
[1][2]及云辉.全景画的美学实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2;84.
[3]Comment Berhard.The Panorama[M].London:Reaktion Books,1999:54.
作者简介:
王红,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亮,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