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园林艺术手法研究
2018-06-07韦昳
韦昳
摘 要:巴蜀园林于四川、重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有着一套完善而成熟的造园手法体系。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巴蜀园林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又独具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现和艺术风格。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和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梳理出巴蜀园林的艺术手法,挖掘其内含的艺术精神,体会其意境。以重庆龙景书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所运用的巴蜀园林艺术手法,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巴蜀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尚待深入系统研究的重要分支,文章结合巴蜀特殊的山地环境,总结设计方法,希望能够为建设新的有地域特色的经典现代园林景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巴蜀园林;艺术手法;空间关系;意境
一、巴蜀园林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就地方园林的研究而言,巴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相关研究的开展和著作的问世,形成了其历史发展脉络、影响因素及艺术手法上等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
巴蜀地区位于长江上游,主要范围为今四川、重庆一带,地形地貌豐富多变,形成了独具巴蜀特色的园林文化。巴蜀园林有别于雄伟大气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它飘逸自然、古朴大方,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瑰宝[1]。
(二)研究现状
巴蜀大地上现存着大量的传统园林,近年来,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逐步投入到巴蜀园林的研究工作中来,并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蜀园林的历史脉络梳理,艺术手法及风格特征的归纳,园林的影响因素分析或典型园林的个例研究[2]。
二、巴蜀园林艺术设计手法归纳
(一)“正”与“变”的群体精神
1.观赏流线的组织安排
园林中的各个景观节点由景区中的道路有机串联起来,道路会依据自然环境而抑扬顿挫、曲折起伏。围绕这些“点”形成附属园林空间,如亭、廊、庙等。
园林的“动”和“静”交替组合,动观是游,静观是息,园林游赏路线的安排除了要因地制宜,顺应交通功能,还要体现出园林主次分明、亦动亦静的特征[3]。
2.园林建筑空间的组织安排
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巴蜀园林的建筑多依山而建,通过长轴线来控制、引导空间秩序,建筑规制和等级随主轴逐级升高,形成竖向布局的多个“台地院”形式,高低错落,再用梯级道路加以连接,加上亭、廊等做点缀,使得空间更为通畅、开放。或因山势,采用短轴线控制的方法,使核心建筑群形成起伏转折的布局形式,空间因此变得更加精彩,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3.园林空间视线的通廊
(1)看与被看的关系
巴蜀园林巧妙地利用视觉的导向把人和景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游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欣赏到不同的景致,游人时而在景中,时而又在景外,扑朔迷离,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4]。
(2)开敞与闭合的对立统一
巴蜀园林空间讲究含蓄,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也要有闭锁的局部,在开朗风景中添设近景的感染,在闭锁风景中又要有透视远景,两者共存可以相得益彰。
(二)“景自天成”的自然精神
巴蜀园林选址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大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名川大山之中,与大自然相比,园林及其建筑的体量和尺度一般都很小,主要依赖天然的景观构架。经历上千年,在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有机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
巴蜀园林由山水、草木、庭院建筑有机组成,通过引入楹联与匾额为建筑命名,增加园林欣赏的重要内容,烘托园林古朴、典雅的氛围,赋予园林及建筑一定的含义,把人与自然界中的风、月、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亲切,从而产生意境,也是园林欣赏的重要内容。
(四)巴蜀园林“飘逸与宁静”的意境
巴蜀园林为了营造其独特的空间氛围,十分重视园林的空间序幕,大都对园子的入口或山门进行精心营造,常用阻景隔景、引导探寻等方式来组织观赏流线和设计观景视线[5]。如在入口处设置假山、景墙等,对园内之景进行屏障,渲染气氛,增加园林空间层次,采用廊桥、踏步引导游人探寻空间,使得游览视线丰富多变,步移景异。
三、以重庆园博园龙景书院为例分析巴蜀园林艺术
手法的运用
(一)项目概况
龙景书院位于重庆园博园基地东侧龙景湖畔龙脊山上,占地9000㎡,北揽园博园主轴线,南观江南园林展区,以传统书院空间结构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是园内三大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园内唯一的书院建筑(图1)。
(二)园林空间关系分析
1.轴线运用
龙景书院的主体空间结构是利用地形采用主轴逐次排布三进院落的组织方式,从山脚拾级而上直至山顶,经牌坊、读书台,最终到达书院山门处。在平面功能的布局上,利用高差,通过中轴控制来强调书院的讲学、藏书和祭祠这三项主要活动的主导地位[6],形成了以讲堂、祭祠为主,以藏书为辅,相互联系且对外封闭具有纵深感的庭院式布局,以此满足相对静谧的学习空间,形成“聚”“分享”等有利学习、交流的书院氛围(图2)。
2.高差处理
龙景书院依山势而建,结合山头较缓区域,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轴对称布局,依次从山脚入口处道路逐渐往上到达牌坊处,经历了11米高差,游人在山脚只能看见牌坊,看不见后面的书院,引导游人只能继续沿踏步往上10米,才能到达书院的正入口——山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游人参观,视线会随高差发生改变,游览的心情也随之变化(图3)。
(三)意境的渲染
1.入口空间
龙景书院入口设计,把游览序幕大大拉长,游人若想进入到书院内,必先登上长长的梯步,经牌坊、山门,足有20米左右的高差。从狭长幽深的景观引导游人必须登顶才能进入书院,在此过程中,游人可以在途中的平台适当放松、休憩,最终到达牌坊,来到山门前的读书台,忽然开阔,与之前视觉的狭长形成强烈对比,亦使游览的心情逐渐打开,景观空间产生交替的变化。
2.建筑的命名
书院通过安排与之相关联的匾额、楹联及建筑物的命名等点缀,烘托园林气氛。书院入口处牌坊题有“书香满园”,将游人引导进入至书院内;到达园内第一处主体建筑——讲堂,命名“涵碧山阁”, 体现了浓厚的书卷气息,确定“尊者居中”的地位;其次是祭堂,取名“静心堂”, 突出“学以景行,祀以志思”的思想,并题有“春风入座”,设有对联“庭中可蓄千年木,腹内当藏万卷书”,寓意悉心传授,刻苦求學;最后是后山门,题字“师古出新”,总结强调其传授教学的大无畏精神(图4)。
3.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利用其形态、色彩、风韵等作为园林造景的素材,营造出富于季相变化的绮丽景观,从而赋予园林生命[7]。
龙景书院的园林植物,是以松、竹、梅为主题打造的“三友园”。园中植物搭配井然有序,亦突出层次,如浅浅的草地,配以修剪整齐的棕竹、罗汉松等,依此烘托出书院庄重严肃的学术氛围(图5)。
四、结语
巴蜀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借鉴价值,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和喜爱。随着新时代城市化的建设,一味去模仿西方的建筑和园林风格,建造与传统园林风格迥异的园林形式,令人感到惋惜。而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兴起,使得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愈发强烈,建设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再次被重视。相信巴蜀园林体系能为巴蜀地区的景观建设提供手法上的借鉴,为新中式景观的演绎提供依据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杜春兰,罗馨.巴蜀传统山地园林设计“匠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2).
[3]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屈永建.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胡雅岚,周杰.论巴蜀园林的写意手法及其美学思想[J].艺术教育,2014,(07).
[6]孔素美,白旭.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形制浅析——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11,(07).
[7]叶振启.试论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中国园林,1988,(02).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