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公共环境生态意识的树立

2018-06-07李响马学礼曹琪琪王小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公共艺术

李响 马学礼 曹琪琪 王小晓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也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内容,单一的生态建设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课题,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辈又一辈人心中树立起公共环境生态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生态意识;公共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武汉东湖学院“东湖未来之星”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武汉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交互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精神表达的载体,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宣传公共环境生态意识的工具。共艺术不仅仅限于艺术本身,更蕴涵着与其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文精神)和绿色生态使命,可以兼具创造和提升城市环境的美学品质,深入结合生态和市民意识。为此我们以生态意识为目的,以生态公共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深刻解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公共艺术建立公众的生态认同意识,并将其注入到地域文化中,使生态意识成为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人离开了社会,人已无法成为人,社会离开了人,社会也无法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的但也必将回馈于社会。

二、公共艺术对于公共环境生态意识树立的价值

(一)公共艺术是意识传达的艺术载体,受众广、易深入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开放、公共性,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有助于充分利用城市的立体空间,使户外公共空间更加开阔,且绿化率也更合理。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使是为公共空间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如果只存放在私人收藏馆内,不能物尽其用则也不能算作公共空间作品。国际知名设计师潘冀曾指出“建设和我们的生命是融为一体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然后又终老于斯。建筑对我们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的,公共艺术空间对现代人的心理影响作用更为巨大,因为公共艺术存在至少三五十年,每一天都要面对它,所以在设计中要为它加入灵魂。

著名公共艺术家孙振华说过:人类正大步迈入入公共艺术时代,公共艺术时代注定了一切艺术品都将成为公共产品专注为公众服务。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体现在以公众的视角进行思考、评价或作为审美依据。公共艺术已经走向公众,走进普通市民生活,反映普通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共识。

武汉江汉路步行商业街做了一个配套公共艺术项目(图1)。公共艺术创作围绕原汁原味的武汉民俗与商业业态来展开,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有修鞋补锅的场景、竹床上下象棋、热干面的店家、老汉口取水楼场景,皆为过往的民生民俗。雕塑小品均为青铜,与步行商业街的麻石地板相映成趣,比例与真人无差。这组作品不仅让武汉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也将成为向外地人展示武汉民俗风采的一扇“窗口”。

(二)公共艺术为文化表达的作用,具有传播价值

公共艺术在装点著一个城市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也凝集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文化和审美价值观,即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进程,有时也是城市有了新的文化融合的一个代表。好的公共艺术大多应该是能反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文化。公共艺术之于城市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印记和审美趣味。一个城市的兴起发展离不开象征文化的依托——公共艺术。它传播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城市印象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公共艺术无疑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存在。

(三)公共艺术具有邀人参与的倾向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当然,公众的参与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公众民主的、公开的参与艺术项目的决策过程,意在体现社会主体市民的主体价值及贯彻公共艺术文化的“公共性”;另一种是指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与艺术进行体验、互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有参与化倾向,和公民形成互动,让公民成为城市艺术的参与者,可以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成一种使命感,从而加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从寓教于乐的互动形式加大公民的参与基数,更加广为人知,使生态观念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三、公共艺术建立生态意识

(一)公共艺术生态价值化

公共艺术设计运用绿色生态设计观念,设计中尽可能的考虑到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环保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制作公共设计,或者设计中持有减轻环境污染的观念。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将生态材质、生态意志在作品中加以表达,观者既参观了作品,也能读出作品的“弦外之音”。

(二)潜移默化中在公共艺术中实现“生态文明”之教化。

生态意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行生态意识建设占有实体空间的公共艺术,有能力也有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藉由公共艺术传达出来。公共艺术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理应扛起“生态文明”的大旗,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创作,将生态化理念渗透到公众的欣赏习惯、艺术消费方式中,并进一步将公共艺术的生产制度、管理制度向生态化发展。

(三)通过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导入互动装置及多媒体元素,增加公共艺术品的内在情感,提高公众进一步探索公共艺术品的兴趣,逐渐形成公共艺术品与群众之间的新互动模式。这类公共艺术诉求的重点不在于媒体、空间或艺术语言的运用,而是将“观众”“互动”“沟通”放在创作的核心位置,认为公共艺术不单是一个孤立的作品,而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体现的是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而只有公民的参与性更高了才更能使生态意识不流于表面,生态保护能身体力行地行动起来。

四、结语

生态意识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好的公共艺术有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在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求艺术的对策——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通过公共艺术使公众增强生态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当然,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任重而道远,但生态设计的未来之路必然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孙明胜.公共艺术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章晴方.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武汉东湖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公共艺术
人对自然的暴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