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2018-06-07张宏彬
张宏彬
【摘要】如今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当中,都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在教学活动当中也不例外。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创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求异思维;质疑精神;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纲把教材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强调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三位一体。教师教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也在于如何掌握教材中所传授的知识,练习和考试也全部围绕着教材转。学生只要把教材中的问题统统弄懂,就可以考高分,就可以成为好学生。无穷无尽的知识不能靠几本教科书和几年的学习时间来掌握,课本只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拐杖。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主,放眼学生的未来,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人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也各有各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在同一个模子里雕刻雷同的學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也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磨平了学生的棱角。甚至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引导再引导,启发再启发。求同思维使教师的教学路子越走越窄,越走离时代越远。
毛主席曾经倡导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哪怕是错的,也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评判他的错误,轻易地抹杀他付出的努力,甚至嘲讽和讥笑,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凶手。如果这时,我们先肯定他勤于动脑,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说明其不合理之处,相信日后他会更加爱动脑筋,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而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在出现正确答案后便予以肯定,急于探讨下一个问题,无数次地放弃了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这个世界上能够黑白分明拥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又有多少呢?无形中我们向学生灌输了错误的观念:世界上的事都如同1+1=2一样是只有一个结果和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有各式各样的答案,更要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人在潜意识里都是求同思维在作祟。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医院的候诊室里,安排几个人裸体扮演候诊的病人,再进来的真正的病人看到后都很惊讶,个个欲言又止,很不情愿却也无声地纷纷加入了裸体的行列。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做缩头乌龟是最安全的。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求异思维是靠后天培养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多问几个“还有别的想法吗?”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像赶车一样推着学生前行,教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例如我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总结没有跑出传统,无非是痛斥狡猾的狐狸,讥笑爱听好话的乌鸦。但是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加上学生自己活跃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看到狐狸的优点或者乌鸦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讥笑和不屑。当有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时,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争论得很激烈,甚至面红耳赤。大家都希望教师能给出标准答案,都希望教师站在自己的一边。我却引导学生:“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结果呢?1+1都不一定等于2,何况复杂的世界,复杂的社会!”最后学生们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都同意两点:狐狸是聪明的,但它没有把自己的聪明用对地方,骗人总是不好的;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像乌鸦那样轻易上当。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在小学阶段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说的!”老师的话在孩子的头脑里无异于圣旨。这使得管理学生变得很轻松,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对于学生的发展,长远考虑却是弊大于利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傀儡和木偶,而是有头脑、有灵魂、有思想、有主见的新人。教师要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偶像式思维,让学生相信教师和教材,但决不迷信教师和教材。《国际歌》中说道:“这世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从一入学开始,我就向学生灌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不是圣人,教科书也不是圣经”等观念。甚至我有时故意犯错误,表扬敢于指出的学生,并且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老师也会犯错误,但是老师改了,你们是不是一样喜欢我?因为我有错就改。那么你们也不要害怕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谁都会犯错误,只有神仙才没有缺点和毛病。只要改掉,大家会更喜欢他的。”
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不可能每分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决不犯错。所以,教师要走下学生心目中的圣坛和神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不怕犯错的品德,还使得教师自己轻松一些,实在是一举三得。
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引导,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向往。由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达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对此,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和塑造的重要人生阶段,通过采取一些科学恰当的措施,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家》有关的知识内容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营造“家人”这一主题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类似的歌曲,或者类似《我爱我家》这样的短剧,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接着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有趣的故事,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实现兴趣培养的目标。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并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就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字鉴赏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做好教学计划,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此外,为了增强教学活动的立体化,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应当拓展思维,将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当中,而不是局限于教室当中,将课堂教授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三者同步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春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课外收集春联,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课后再与自己的家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春联的含义、意义和起源等,了解春联文化,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小结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以时代的需要为目标,这是《新课标》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文云.浅析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J].时代教育,2014(10).
[2]雷桂芳.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J].新课程(上), 2014(05).
[3]刘小燕.如何让自主学习更真实有效[J].语文天地,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