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考核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8-06-07郭宁娅
郭宁娅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的文献在研究内容上多为现状呈现、原因分析和建议启发,对于课程考核与大学生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在研究方法上多为经验总结和描述,缺乏实证研究。为促进高校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诊断和对大学生学习结果的把握,我国研究者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加强对本科课程考核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本科课程考核;研究综述;大学生学习
在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下滑危机凸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已从关注外部硬件条件和资源数量逐步转移到关注内在质量的保障。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学习与发展的增值效果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本科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也越来越被高校和学术界所关注。基于中国知网,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的已有研究文献在数量上还很有限,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年以前,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较为笼统和零散,以作者或相关教职人员的经验和思考为主;二是2010年至今,相关文献的数量逐年增多,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一、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的现状研究
国内已有文献对我国本科课程考核现状的描述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特点。(1)考核形式单一,以考试为主,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就考试而言,笔试多,其他方式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闭卷多,开卷少。(2)考试内容偏重于教材和笔记,理论性、记忆性知识比重高(文科尤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创造性的题型缺乏,考试答案多具有唯一性,存在学生死读书以应付考试的情况。(3)平时成绩以出勤为主且占比少,考试分数至上,学生只重学习结果不重过程,教师考前画重点现象存在。(4)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5)考试管理缺失,缺乏考试反馈机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义认同有所降低。(6)考核标准不统一(教考分离现象)。
二、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现状问题的原因研究
已有文献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考评主体,学生是被考核对象和客体”的观念使教师和学生难以适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考核模式。(2)高等学校扩招后师资不足,大班上课使得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难以改进。(3)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制度不合理,使得教师对课程考核的改革缺乏动力,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和主动。(4)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和考核不能满足学生需求。(5)教师缺乏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培训,没有真正内化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观念,在教学中对课程考核功能发挥不足,对教学效果的把握不够且缺乏反思。(6)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危害认识以及学校对作弊的惩罚力度不够。
三、关于本科课程考核的改进研究
已有文献对本科课程考核的改进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校和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以学生为本,淡化对学生和教师的甄别、选拔和评价功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2)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和课程特点,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和课程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形式可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考核内容尽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考试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搭建师生互动平台。(4)统一考试标准,试题结构和成绩结构要合理,考试要多次全进程。(5)逐步实现网上批改作业的方法,确保诚信教育常规化。(6)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改革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树立形成性评价理念。(7)完善教師教学能力考评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8)教师在教学之初、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都应认真分析和反思。
四、关于我国本科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
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介绍国外课程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内课程评价的实践探索和改革。研究均指出:国外的课程评价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特点,尤其重视实践环节,其课程考核模式与本国教育理念紧密相关。因此,我国高校课程考核的理念应由重管理走向管理与教育并重,由注重考试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走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考核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走向教师、学生同伴、学生本人共同参与,考核方式由重终结性考核走向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
五、关于本科课程考核与大学生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本科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国内关于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者曾对当前我国大学存在的主要课程考核方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与调查报告等)进行了优劣分析,并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指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考核方式。也有研究者就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激励程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每一种考核方式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激发程度都很大。还有研究者发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的学习之间存在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因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学习的不同方面而不同。
以上为我国学术界对本科课程考核已有研究的大致情况。相比于国外,国内学界对本科课程考核的研究在数量和层次上都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国内已有文献中对课程考核概念的界定不甚明确。尽管有研究者强调了考核和考试之间存在形式和范围的区别,即考核重在核,考试重在试,考核的形式和范围大于考试,但大部分文献的行文中都将考核和考试混为一谈,使用较为含糊。再如,国内对于课程考核功能和价值的关注不够,对课程考核和大学生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欠缺。又如,虽然国内研究揭示了我国本科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考核类型的设置上也与西方国家较为相似,但在具体实施层面,课程考核形式不如西方国家多样;而且,我国在根据实际需要和时代发展进行课程考核的调整和改进方面,行动较为迟缓和滞后,成效较差;此外,国内已有研究在方法上较为单一,以阐述经验和国际比较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所以,为促进高校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诊断和对大学生学习结果的把握,我国的研究者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加强对本科课程考核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02):91-96.
[2]苗晋峰,王争,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 (21): 186-187.
[3]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4(09): 145-147.
[4]蔺丽娟.普通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5]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0): 38-42.
[6]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01): 70-72.
[7]秦向前.大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殷雄.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05):112-114.
[9]唐琦.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3(19): 7.
[10]宗芳,李志瑶,贾洪飞,等.基于调查的本科课程考核模式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76-78,66.
[11]丁其磊.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06):125-127.
[12]徐双荣,盛亚男.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9):20-22.
[13]刘凤臣,张亚江,钱兵羽,等.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为目的,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研究[J].经济师,2013(02):133,135.
[14]羅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15]杜世云.大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优劣分析[J].才智,2015,35:131.
[16]王兴宇,李卫东.课程考核方式对不同学科学生学习激发程度的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01):8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