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熵值法的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综合评价
——以新疆为例

2018-06-07段树国杨翔雁岑雪洋

城市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城城镇化新疆

段树国,杨翔雁,岑雪洋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城镇化是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大战略。[1]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2]然而,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非但不可持续且弊端日渐明显,探索传统城镇化的转型升级之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命题,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传统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导致城镇化发展滞后、质量不高,[3]资源环境问题突出。[4-6]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7]是产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最佳形态。[8]建设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产城融合”发展。

新疆资源丰富而环境脆弱,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决定了新疆必须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然而,新疆城镇大多依托绿洲分布、[9-10]城镇孤岛效应明显。[11]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依托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是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最佳选择,是提高新疆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路径。

一、相关文献述评

目前关于“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城融合的内涵理解;二是产城融合的评价研究。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学科背景不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代表性的观点有:张道刚提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平衡”是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的实质。[12]李文彬、陈浩认为“以人为本”是产城融合的本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产城融合的发展需求,促进居住和就业融合是产城融合的核心。[13]刘瑾、耿谦、王艳认为产城融合就是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14]李学杰认为产城融合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5]林华认为产城融合的实质是城镇社区和产业园区的融合、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并提出通过产业调整服务城市功能的改进。[16]

关于产城融合的评价研究成果主要有:苏林、郭兵、李雪以张江高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创新活动、园区配套、城市化水平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产城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张江高新区产城融合已达到较高水平。[17]卫金兰、邵俊岗首先筛选出影响产城融合的指标因素,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和配套设施3个指标在内的APP产城融合评价体系。[18]张开华、方娜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度进行静态评价。[19]唐晓宏从产业发展、人口融合、空间融合和城市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了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问卷调查和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五个代表性开发区进行了静态实证分析。[20]

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产城融合研究以定性的内涵理解为主,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对产城融合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未能全面系统揭示出产城融合的真正内涵。现有的定量评价研究大多以静态评价为主,未能体现产城融合的动态性。应该说,产城融合是在传统城镇和传统工业化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其实质是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实施多目标融合,不断弱化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通过对2002-2013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促进新疆及其它类似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寻求一组定量化信息,来揭示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多个目标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因此,在构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动态性原则;二是全面、科学和实用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三是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四是评价数据的可得性和独立性原则。依据上述原则和新疆的实际,以多位学者对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基础,[17-20]从资源集约利用、污染减排、空间布局、功能整合和经济发展5个方面,选择23项指标构建了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产城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正确性。目前,从已有的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所涉及的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要方式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考虑到运用主观赋权法时,评价者主观上的差异必然体现到对指标权重的赋值上,使得人为给出的权重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客观赋权法中,熵值法更具有合理性。[21]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以客观地评价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真实水平。经过熵值法的数据处理过程,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以及2002-2013各年度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综合指数值和分指数值(见图1和图2)。

表2 2002-2013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评价原始数据及指标权重

四、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一)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综合状况

图1 2002-2013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综合指数

图1显示,2002年以来,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平稳,且发展水平较低;2002-2005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下降趋势,2005年产城融合发展综合指数相比2002年的指数下降了 16%。2005年以后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至2013年达到最高水平,相应的最高指数值为0.79;2013年的产城融合发展综合指数是2005年指数的3.04倍;是起始年2002年的2.55倍。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非常严重,资源利用的效率低,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空间布局迟滞徘徊,这是2002-2005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2005年以后,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倡导融合经济理念,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构建主体城市群,注重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之后的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更是提出了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布署,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新疆产城融合的互动发展。因此,2005年以后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二)新疆产城融合发展分指数状况

图2显示,2002-2013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呈倒“U”型走势,其中 2002-2007年该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最高值,之后该指数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在2002-2013年的初期,随着资源开发利用量的快速扩张,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新疆的产城融合发展;到了后期,其产业规模效应已经无法弥补传统城镇化和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影响,资源集约利用指数的反转下降制约着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表明传统城镇化和传统工业化的转型升级虽然艰难,但却是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图2 2002-2013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层指数

2002-2013年污染减排指数呈“U”型走势,其中2002-2007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7-2013年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最高值0.18,之后略有下降。2002-2007年新疆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城镇产业规模快速低水平扩张,同时污染减排治理力度不够,环保设施无法满足其迅猛增长需要,导致期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下降;2007年以后,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实施城镇环境改善工程等举措,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污染减排指数稳步提高,有力地支撑了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这一指数的权重为0.2493,而该指数的最高值为0.18,仅为权重的72.20%,说明新疆污染减排的空间还很大,如何突破科技创新薄弱和技术进步不足的瓶颈制约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2002-2013年空间布局指数和功能整合指数的变动趋势与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非常相似,而且这两个指数的权重分别是 0.251 4和0.207 6,说明空间布局指数和功能整合指数的变动是影响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2002年以来,与全国一样,新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以及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投入与建设,这些都促进了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明显提高。同时,新疆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今后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和产城间功能的有效整合,对提升新疆产城融合发展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指数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5年该指数基本没有提高,波动幅度也很小;2006年以后该指数快速上升,至2013年该指数达到最高值0.20。该指数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贡献较大。新疆的GDP和人均GDP在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虽然在增加,但总量依然偏小,新疆产业园区化水平在2009年以前基本处于低水平徘徊、2009年以后才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同全国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新疆经济发展仍较落后,且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新疆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明显不足,需要大力提升。

五、促进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2002年以来新疆产城融合发展初期并不稳定,且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以后新疆的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按照“战略前瞻、规划引领、注重基础、四化同步、集约高效、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产城融合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新疆的产城融合发展。

(一)完善产城融合发展的社会机制

首先,强化各级政府的联动机制,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必须有足够的决心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并形成合力,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有形的手”的功能与作用。首先,新疆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应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地位相协调,建立新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注重人本的GDP评价标准,强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其次,完善产业园区实施产城融合的激励和强制机制,新疆产业发展的园区化态势和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决定了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此,一方面要建构产业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土地优惠划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优惠、争取政府专项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励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构建产业园区发展产城融合的强制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园区规划审核制度、项目立项变更审批和听证制度等及配套的强制执行法规制度,以保障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保障项目实施的严肃性,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第三,建立权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新疆发展产城融合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要吸引大量的风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参与,也需要园区企业、广大公众和其它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和参与,为此,通过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明确社会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共同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支撑产城融合发展

新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困扰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结合新疆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兵地一体、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的经济结构体系。一是强化城镇与乡村间的互促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园区化水平;二是构建兵团与地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兵团的嵌入式发展模式与地方的整体性发展需要,发挥兵地融合一体化格局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效应;三是强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同发展,推进新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支撑。

(三)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

人才和技术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疆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缺陷突出,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城镇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水平,也制约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产城融合发展极为不利,为此应构建产城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懂管理的创新型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发展产城融合的首位,做好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机制,提高人才开发的效率。其次,政府和园区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共同构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制定并认真执行相应的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吸引的良好环境。在加强了人才支撑体系的基础上,最后,鼓励支持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城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从而形成有利于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

[1]曹雷, 王爱华.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视角的省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8): 34-38.

[2]人民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17/c1001-24649809.html 2014-03-17.

[3]何平, 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 2013, 30(6):11-18.

[4]杨宇, 刘毅, 董雯, 等.新疆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性[J].生态学报, 2011, 31(21): 6568-6578.

[5]王建锋, 雷军, 段祖亮.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9) : 1-6.

[6]段树国, 朱丽波.新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3, 42(3):358-364.

[7]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03-21.

[8]刘奇葆.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求是, 2012(5): 15-18.

[9]阚耀平.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J].干旱区地理,2001,24(4): 321-326.

[10]李广舜.对新疆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6(3): 18-22.

[11]杨宏伟.新疆绿洲城镇的孤岛效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 19(7): 36-40.

[1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 2011(1): 1-2.

[13]李文彬, 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 2012(7): 99-103.

[14]刘瑾, 耿谦, 王艳.产城融合性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 2012(4): 58-64.

[15]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 [J].经济师,2012(10): 43-44.

[16]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 [J].上海城市规划, 2011(5): 30-36.

[17]苏林, 郭兵, 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3(7): 12-16.

[18]卫金兰, 邵俊岗.基于 AHP的产城融合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 2014, 32(10): 2173-2177.

[19]张开华, 方娜.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协调度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3): 43-48.

[20]唐晓宏.基于灰色关联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4(6): 85-92.

[21]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12): 98-102.

猜你喜欢

产城城镇化新疆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家乡的城镇化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新疆多怪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