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2018-06-07陈秀娟
陈 秀 娟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区分院儿内科 开封 475000)
病毒性心肌炎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免疫反应损伤、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0.4)岁;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0.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2]:包括嘱咐患儿保持充分的休息,依据患儿病情情况酌情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给予患儿维生素C、能量合剂、辅酶Q10等。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观察组患儿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将150~2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与70~140mg/kg的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1次/d;将150~2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与0.5mL/kg的黄芪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1次/d。
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两组患儿均连续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参考相关文献[3]并结合患儿各项临床数据的变化,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共分为显效(病毒性心肌炎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显著好转,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提示各项异常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病毒性心肌炎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有效改善,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提示各项异常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无效(病毒性心肌炎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好转,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提示各项异常指标未得到改善,或病情加重)3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录入到SPSS20.0中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2.2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表[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536(80.00)8(17.78)1(2.22)44(97.78)对照组4518(40.00)19(42.22)8(17.78)37(82.22)χ215.93P值<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表[n(%)]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发热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451(2.22)1(2.22)1(2.22)0(0.00)3(6.67)对照组451(2.22)1(2.22)1(2.22)1(2.22)4(8.89)χ20.15P值>0.05
3 讨论
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多采用能量合剂、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等对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尚可。近年来,有学者[4]提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果糖二磷酸钠和黄芪注射液可进一步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有效性和临床治疗质量,其中,果糖二磷酸钠属于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的一种,一方面对于心肌抗缺血、抗缺氧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提高以及葡萄糖利用率的提升亦有着一定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修复受损细胞、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传导和心律失常的效果;而黄芪注射液属于中成药制剂的一种,受损心肌保护作用突出,同时可显著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避免患者出现反复感染等情况。
本次研究中,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均有部分患儿出现呕心呕吐、胃肠道反应等轻微的可逆不良反应,在积极的对症治疗或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接受二磷酸果糖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仅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磷酸果糖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此外,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2.2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二磷酸果糖和黄芪注射液的联合使用,可在较短时间内进一步改善患儿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性和治疗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5]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于患儿早日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1 丁国芳.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212.
2 刘红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外医疗,2012,31(18):121.
3 丁国芳.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医药前沿,2012,2(9):191~192.
4 任光萍.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6):183~184.
5 李春燕.病毒性心肌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7027~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