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2018-06-07孙振晓刘化学焦林瑛杨洛宁范金云
孙振晓 刘化学 焦林瑛 周 涛 杨洛宁 范金云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一组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其受心理因素影响较明显[1]。为了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本研究以615例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为评定工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以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预先编号的临沂市4所市级医院及12所县级医院中抽取4所医院,抽到莒南县人民医院、郯城县人民医院、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及费县人民医院。将这4所医院2014年11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符合入组标准者全部入组。入组标准为新入院患者;意识清晰且能独立回答问题;有痴呆、严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躯体功能障碍者除外;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30例,其中资料记录完整并纳入统计分析者615例(97.62%)。615例患者,年龄17~94岁,平均(66.38±13.47)岁;男287例(46.67%),女328例(53.33%);疾病诊断:高血压病47例(7.64%),冠心病359例(58.37%),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09例(33.98%)。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病程、既往有无躯体疾病、家族史、饮酒、吸烟状况、性格(内向为不善言辞、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喜安静;外向为健谈、乐观开朗、喜欢与人交往及热闹;中间为介于两者之间)、行为类型(A型为性情急躁、争强好胜、雄心勃勃、做事快;B型为性情缓慢、悠闲自得、遇事不着急、无忧无虑;中间型为介于两者之间)、疾病诊断、生活事件、睡眠不规律等。(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2]:由肖水源于 1986年编制,包含10个条目,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纬度。计算出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作为评定社会支持水平的指标。(3)HADS[3]:由 Zigmond AS及Snaith RP于1983年编制,包含14个条目,主要用于综合医院患者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的筛查。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焦虑及抑郁两个分量表的分值划分标准为:0~7分为无症状;8~10分为症状可疑;11~21分为肯定存在症状。刘美丽等[4]将中文版HADS用于154例冠心病患者评定,发现问卷整体和焦虑、抑郁两个亚量表的Crobach’sα值分别为 0.85、0.79和 0.80,重测信度系数(ICC)分别为0.92、0.91和 0.88,HADS中的各条目与总量表和各自所归属的相关亚量表具有相关性(r>0.40,P<0.01),提示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的测评。
1.2.2 施测方法 采用统一印制的自填问卷,首先告知患者该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要求患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问卷填写。为消除顾虑,问卷不填姓名。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则由调查人员逐项念给患者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代为填写。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二者的相关性61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0~17分,平均得分(5.74±3.50)分,根据Zigmond AS与Snaith RP[4],HADS焦虑和抑郁亚量表均值 8为焦虑和抑郁临界点的选择标准,188例患者得分≥8分,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30.57%。HADS抑郁亚量表得分0~19分,平均得分(7.09±4.05)分,230例患者得分≥8分,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7.40%。HADS焦虑亚量表与抑郁亚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713,P=0.000)。焦虑亚量表和抑郁亚量表得分均≥8分者160例,占 26.02%。
2.2 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女性患者焦虑症状较男性患者重,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者焦虑症状较重 (P<0.01)。见表1。年龄、病程、饮酒、睡眠、社会支持、抑郁与焦虑的相关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与能饮酒量及最近1个月饮酒次数呈负相关(P<0.05,P<0.01)。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与病程、睡眠不规律、HADS总分呈正相关(P<0.05,P<0.01),与能饮酒量、最近1个月饮酒次数、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P<0.01)。见表2。
表1 各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的关系(x±s)
表2 年龄、病程、饮酒、睡眠、社会支持、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的相关分析(r)
2.3 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的因素,以HADS焦虑亚量表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既往有无躯体疾病、病程、家族史、饮酒、吸烟状况、性格、行为类型、睡眠、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疾病诊断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选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的因素3个,按照作用大小(即标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依次为:疾病诊断、文化程度、性别(adjR2=0.449,P<0.01)。见表 3。
表3 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2.4 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诊断、行为类型、性格者抑郁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抑郁症状较男性患者重,干部、教师较重,文化程度低、丧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B型行为类型、性格内向者抑郁症状较重。见表4。
表4 各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关系(x±s)
2.5 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因素,以HADS抑郁亚量表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既往有无躯体疾病、病程、家族史、饮酒、吸烟状况、性格、行为类型、睡眠、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疾病诊断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选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因素4个,按照作用大小(即标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依次为:社会支持、文化程度、疾病诊断、病程(adjR2=0.481,P<0.01)。见表5。
表5 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双向关系,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疾病的恶化。心血管疾病可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另一方面,焦虑抑郁又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5,6]。一项对21个研究包含124 509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发现,在基线评估时无心血管疾病而有抑郁症状者,在平均10.8年随访期间,与基线评估时无抑郁症状者比较,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81%[7]。另一项对28个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抑郁症状使心肌梗死、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性增加43%~63%[8]。抑郁不仅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而且使其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导致死亡率增加[9]。Meta分析发现焦虑使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6%,在某些研究中显示,焦虑还增加患者的全因病死率[10]。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在临床上较常见。张二箭等[11]应用 HA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 1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检测发现,焦虑和抑郁患者共252例,占22.81%(252/1 105),其中焦虑为 53.97%(136/252),抑郁为31.35%(79/252),焦虑共病抑郁为 14.68%(37/252)。许加素等[12]应用HADS对52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调查发现,焦虑可疑发生率54.67%,有明显焦虑症状45.32%,抑郁可疑发生率55.32%,有明显抑郁症状44.67%。本研究采用HADS对61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测查,以HADS焦虑和抑郁亚量表得分≥8分作为焦虑和抑郁临界点,发现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0.57%、37.40%,焦虑症状共病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6.02%,进一步证实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常见的观点。但在不同研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所采用的调查工具及调查人群不同有关。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揭示,女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者焦虑症状较重,焦虑症状与能饮酒量及最近1个月饮酒次数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疾病诊断、文化程度、性别,提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文化程度低、女性焦虑较重。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女性、职业为干部、教师、文化程度低、丧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B型行为类型、性格内向者抑郁症状较重,抑郁与病程、睡眠不规律呈正相关,与能饮酒量、最近1个月饮酒次数、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文化程度、疾病诊断及病程,提示社会支持状况越差、文化程度越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病程越长,抑郁症状越重。提示对于具备这些特征的患者尤应注意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的识别与处理。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较常见,且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心内科临床工作中,在处理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在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以及心理干预,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12]。在综合医院加强“双心”门诊建设及精神科联络会诊工作,加强对非精神专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识别及处理能力至关重要。
[1] 巧丽番,木胡牙提.心血管疾病与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6):935-938.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7-131,223-226.
[3] 刘美丽,王文茹.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冠心病患者的适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30-1332.
[4] Zigmond AS,Snaith RR.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J].Acta Psychiatr Scand,1983,67(6):361-370.
[5] Wassertheil-Smoller S,Arredondo EM,Cai J,et al.Depression, anxiety, antidepressant 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Hispanic men and women of different national backgrounds:results from the Hispanic Community Health Study/Study of Latinos(HCHS/SOL)[J].Ann Epidemiol,2014,24(11):822-830.
[6] 杨菊贤,陈启稚.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79.
[7] Nicholson A,Kuper H,Hemingway H.Depression as aetiologic and prognostic facto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metaanalysis of 6362 events and 146538 participants in 54 observational studies[J].Eur Heart J,2006,27(23):2763-2774.
[8] van der Kooy K,van Hout H,Marwijk H,et al.Depression and the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22(7):613-626.
[9] Holt RI,Phillips DI,Jameson K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anxie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findings from the Hertfordshire Cohort Study[J].J Affect Disord,2013,150(1):84-90.
[10] Roest AM,Martens EJ,de Jonge P,et al.Anxiety and risk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meta analysis[J].J Am Coll Cardiol,2010,56(1):38-46.
[11]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4):405-407.
[12] 许加素,李洪林,谭力,等.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172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