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2018-06-07孙明波李勇余洋于滢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辽宁沈阳110179
孙明波 李勇 余洋 于滢 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 (辽宁 沈阳 110179)
随着医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脂肪族聚酯以其独特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广泛应用于医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其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来源于聚合物分子链中的酯键,在自然环境和生物体内均易受到进攻而发生断链,进而降解。目前,在此领域研究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聚左旋乳酸(PLA)、聚乙交酯(PGA)、聚己内酯(PCL)等。同样为脂肪族聚酯的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p-dioxanone),PPDO)也具有非常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吸收性和生物降解性;此外,由于其分子链中具有独特的醚键,所以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是理想的手术缝合材料,同时还可以用于制造骨板和组织修复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本试验通过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对鼠伤寒沙门氏TA系列菌株体外染毒,进行遗传毒性测定。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仪器:多用生化培养箱(沈阳市伟明医疗设备厂);立式灭菌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双功能水浴恒温振荡器(江苏金坛亿通电子有限公司)。
试验材料:营养肉汤培养基、琼脂粉(北京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碳酸氢钠铵、柠檬酸、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氢二钾、葡萄糖、氯化钾、氯化镁(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硫酸镁(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萄糖-6-磷酸钠盐、辅酶-Ⅱ(氧化型)(SIGMA-ALDRICH公司);2-氨基芴(2-AF,Dr.Mao公司);甲基磺酸甲酯(MMS,Dr.Ehrenstorfer GmbH公司)、敌克松(Dr.Ehrenstorfer GmbH公司);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材质:聚对二氧环己酮)由企业提供。
试验菌株:TA97,TA98,TA100,TA102(美国Moltox公司)来源于上海宝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2-5]
1.2.1 试验菌液制备
取营养肉汤培养基5mL,加入无菌试管中,接种TA97、98、100、102,在(37±2)˚C、(115~125r/min)振荡培养18h至对数生长期,活菌数不少于1×109个/mL。试管用黑纸包裹,以防光线照射细菌。
1.2.2 供试液制备
取可吸收合成缝合线按6cm2/mL比例浸提,浸提介质为无菌生理盐水,37˚C浸提24h。
1.2.3 平板掺入法
①融化顶层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小试管,每管2mL,在45˚C水浴中保温。②在保温的顶层培养基中依次加入每种试验菌株新鲜菌液0.1mL,混匀;试验样品组分别加0.1mL试验材料浸提液,活化组再加10%S9混合液0.5mL,无活化组加0.2mol/L磷酸盐缓冲液0.5mL,每组3管,再混匀,迅速将每管溶液分别倾入底层培养基上,转动平皿使顶层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底层上,平放固化。③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0.1mL浸提介质,活化组再加10%S9混合液0.5mL,无活化组加入0.2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0.5mL。阳性对照组分别加阳性诱变剂0.1mL,活化组再加10%S9混合液0.5mL,无活化组加0.2mol/L磷酸盐缓冲液0.5mL,其他步骤同“②”。④全部平皿倒置于37˚C培养箱中培养48~72h,观察结果。重复试验1次。
2.结果
表1、表2结果显示,在+S9与-S92种测试系统下,阳性诱变剂诱发回变菌落数均明显增加,样品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3.讨论
在试验中,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浸提液制作的方法上参考了GB/T 16886.12-2005所规定的浸提液制备方法,采用了Ames试验方法中的平板掺入法,试验结果为阴性,说明材料无明显的致突变性。但由于存在菌株变异等原因,尚需进行染色体畸变试验、DNA损伤试验等相关的试验,才能对其致突变性作出较全面的预测。
表1.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第一次试验(±s)
表1.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第一次试验(±s)
组别 TA97 TA98 TA100 TA102-S9 +S9 -S9 +S9 -S9 +S9 -S9 +S9空白对照 148.7±17.6 155.0±5.4 52.7±3.8 44.7±1.2 143.3±5.8 149.7±2.4 197.3±6.2 204.3±7.4溶剂对照 140.3±10.8 166.7±8.8 49.0±2.2 50.7±3.1 145.0±2.2 151.7±6.2 205.3±9.0 193.3±5.8样品组 (0.6cm2/皿 ) 146.3±8.6 155.0±6.7 51.0±1.6 49.3±3.8 136.3±7.8 153.7±8.8 195.3±6.7 199.3±6.1 2-AF(10μg/皿) —— —— —— —— —— 578.7±27.0 —— ——敌克松(100μg/皿) 455.0±16.9 636.3±31.4 751.3±29.5 739.7±44.7 679.3±30.7 —— —— ——MMS(10μg/皿) —— —— —— —— —— —— 678.7±26.4 759.7±36.5
表2.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第二次试验(±s)
表2.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第二次试验(±s)
组别 TA97 TA98 TA100 TA102-S9 +S9 -S9 +S9 -S9 +S9 -S9 +S9空白对照 155.3±5.8 150.3±10.5 34.7±1.9 36.0±3.7 179.7±11.1 170.3±7.7 214.0±7.2 218.0±10.2溶剂对照 169.0±2.2 159.7±12.6 38.7±2.0 42.0±1.6 159.3±9.0 167.3±9.0 218.7±15.6 223.3±12.8样品组 (0.6cm2/皿 ) 163.3±7.9 163.3±9.5 43.7±1.2 41±1.6 155.3±10.5 161.0±2.9 215.3±14.8 215.7±11.1 2-AF(10μg/皿) —— —— —— —— —— 721.7±15.9 —— ——敌克松(100μg/皿) 518.7±12.2 728.3±24.2 676.3±28.8 763.7±14.7 703.7±16.3 —— —— ——MMS(10μg/皿) —— —— —— —— —— —— 690.3±11.1 684.0±16.1
[1]徐向奎,冯亚凯,薛燕.对二氧环己酮及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8,25(3):259-263.
[2]GB/T16886.3-200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S].2008.
[3]YY/T0870.1-2013《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第1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S].2014.
[4]谭玉婷,刘如练,蒙亚江,等.黄芩苷胶囊细菌回复突变试验[J].西北药学杂志,2009,24(5),380-381.
[5]胡燕平,宋捷,马锐,等.骨水泥的遗传毒性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6):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