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用于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
2018-06-06郑显平
郑显平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脊柱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所得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并经2名主治医师行双盲阅片法判断病情。结果:44例患者中胸段损伤所占比例最高(20例,45.45%),其中47.73%属于爆裂性骨折伴脱位(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核磁共振检查脊柱损伤具体特征,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各项检查综合判断病情。
【关键词】脊柱损伤;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021-02
脊柱損伤是临床常见、多发的骨科疾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若病情严重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提示及时确诊病情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4例脊柱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提高脊柱损伤确诊率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4例脊柱损伤患者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8-87岁、平均(49.26±2.1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6例、摔伤4例、其他伤3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脊柱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使用鑫高益0.5T磁共振成象系统,患者采取仰卧位检查,层间距0.5cm、层厚0.5cm,矩阵326×512,视野(FOV)300×400。扫描序列参数设置如下:①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R 420、TE19;②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 3910、TE 127;③脂肪抑制序列成像(STIR):TR 4000、TE 84、TI 90。将44例脊柱损伤患者磁共振扫描所得图像传输至工作站,经2名主治医师进行双盲阅片法。
1.3统计学方法上述研究所得44例脊柱损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相关数据均经n(%)表示,数据经SPSS.19软件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实施相应检验(t、x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4例脊柱损伤患者均顺利完成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一下:损伤部位:44例患者中颈段损伤9例,胸段损伤20例,腰段损伤11例,多处4例,胸段损伤所占比例最高(45.45%),其中47.73%属于爆裂性骨折伴脱位。损伤类型:单纯压缩性骨折4例,压缩性骨折半脱位14例,爆裂性骨折伴脱位21例,无骨折无脱位5例。数据对比P<0.05(如表1)。
表144例脊柱损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分析[n(%)]
项目所占比例
发病部位颈段9(20.45)
腰段11(25.00)
胸段20(45.45)*
多发性4(9.09)
类型单纯压缩性骨折(无脱位)4(9.09)
爆裂性骨折伴脱位21(47.73)*
无骨折无脱位5(11.36)
压缩性骨折半脱位14(31.82)
注:*同项目其他数据与之对比P<0.05。
3讨论
脊柱损伤多由暴力所致,如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由于受伤方式、受力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脊柱损伤患者将表现出并不相同的骨折及脱位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1]。核磁共振即磁共振成象(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由于其能够良好的显示软组织、脊髓及椎间盘情况,因此相较于以往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脊柱损伤效果更优 [2]。
本文通过对44例脊柱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胸段损伤所占比例高达45.45%,47.73%患者属于爆裂性骨折伴脱位。不同类型脊柱损伤MRI检查特征如下 [3-5]:①压缩骨折伴脱位:表现出楔形改变的锥体结构,前上方可见大骨片,椎体向后滑脱并使椎管狭窄,部分患者发生脊柱稳定性改变、韧带断裂情况,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椎管变窄从而压迫脊髓并表现出挫伤、水肿等情况,脊髓内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②单纯压缩骨折(无脱位):椎体前部压缩并表现出楔形改变,部分患者合并椎体前上缘骨折并可见小骨片分离,椎体未见后突移位情况,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脊髓内因水肿增粗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③爆裂性骨折伴脱位:椎体表现出粉碎性骨折且椎管内可见后缘骨片突入使其狭窄,椎体向后或向前滑脱,部分患者合并小关节绞锁、韧带断裂、椎板骨折等情况,脊柱稳定性严重受影响,周围软组织挫伤且可见椎管内形成血肿,脊髓表现出水肿、受压、挫伤出血、移位等情况,若病情严重可见脊髓断离(完全或不完全),损伤椎体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管内髓外血肿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不均匀),脊髓内T1WI稍高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不均匀);④无骨折无脱位:可表现出脊髓损伤后的信号改变,患者可出现脊柱损伤相应症状,但经MRI检查未见脱位、骨折等异常情况。
综上所致,核磁共振对脊柱损伤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提高脊柱损伤确诊率,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esai SS, Orth DD. Early Diagnosi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by MRI[J].J Bone Joint Surg, 2012, 76(4): 863-865.
[2]郑登峰, 方金平. 脊柱骨折影像学检查临床对比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3, 23(6):966-968.
[3]王成均. 脊柱损伤的 MRI 成像序列研究[J]. 重庆医学, 2013, 42(29):3560-3561.
[4]李志鲲, 江远亮, 李超,等. 全脊柱核磁共振成像法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 30 (1) :48-50.
[5]侯云清. 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在脊柱损伤康复恢复中的应用及评价[J]. 双足与保健 , 2017 , 26 (8)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