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018-06-06赵越
赵越
〔摘 要〕当今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日益注重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情况及人才培养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应用转型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应用转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工艺美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人才则是产业的根本,支撑着产业兴衰,但工艺美术行业人才良莠不齐。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重担,在应用转型背景下,人才合作培养是客观要求,合作机制的构建则能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合作的现状分析
工艺美术发展上千年,作为传统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是缺少高素质人才,民间传统的师带徒式和中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所培养的学生创新性和设计思维较缺乏;二是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发展呈多元化,传统工艺美术已无法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市场需求一批既懂得设计创新又具备实践技能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艰巨任务需要由地方本科高校承担起来,不断满足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现实需要。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单纯地由学校培养容易与时代脱节,因此与企业合作培养是不二选择。
二、我国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分析
在工艺美术专业发展中,我国不同层次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地方产业情况,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主要有订单式、校中厂、“3+1”或“2+1+1”等模式。
(一)订单式
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但学生在自主选择就业方面将失去自由。且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窄,不利于其职业发展,中高职层次的学校多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中厂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公司或让企业进驻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企业在对外承揽项目的正常运转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学生在其中完成基础学习,并可进阶参与公司业务,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检验所学成果。学生毕业后可自主选择或留在企业工作。
(三)“2+1+1”或“3+1”
“2+1+1”和“3+1”两种模式大同小异,是在不同的学年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学生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基础学习和理论学习,在第三或者第四学年去企业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将前几年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企业实践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四)其他模式
以上三种多为高中职和大专院校采取的合作模式,本科院校吸取各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方式。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四合一型”合作模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3+1+2”培养模式、“六双”人才培养模式; 鲁东大学构建的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一体化新模式等等。
上述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院校的积极探索,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现实条件,对应用转型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构建有着借鉴意义,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三、应用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中采取的以上模式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各院校多在合作企业里建立实践基地,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缺少长期稳定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安排;第二,校企双方合作深度不足,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依托性。
深究,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办学条件有限。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出現了设备更新慢、管理人员少、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发挥效果不够明显,真正有规模、常年定期接收实训学生的企业并不多,校企之间较少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机制未建立。校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无保护的自发状态,行业协会、权威机构较少参与。政府的政策保障较少,规范和指导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尚不完善。
四、应用转型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应用转型背景下,要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基础,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要坚持本科层次办学原则,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艺术修养、懂设计、会制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想实现这些,必须建立完整的机制和保障条件,做到有章可循,有律可依,并且为长效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机制研究
为推进工艺美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要长效完整的机制来保护,只有建立了有效机制,校企合作才能顺利长期进行,有利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的发展。这些机制包含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政策、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综合评价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是整个办学的导向和定位。在应用转型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办学层次,呈现人才培养合作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艺美术学科知识为基础,在校企合作培养中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按照不同专业的特色、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理论课、社会实践课,明确企业参与合作培养的课程类型及合作培养方式。
2.校企合作政策。合作政策的制定,能够保证合作完成,同时有益于校企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双方应选派人员组建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双方合作的具体事项和职责,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益,实现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3.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可分为:理论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在理论教学管理中应坚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实现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应按照工艺美术专业特色制订管理条例,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尤其要注重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管理。
4.综合评价体系。与工艺美术学会、行业组织和合作企业一起制定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合作培养人才效果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并研讨发展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对校企合作办学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可以从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策略,有利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长效发展。
(二)保障条件
1.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实现合作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强有力保障,在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在国家层面现有法规下,制定符合当地工艺美术产业特色的政策、法规,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提供现实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鼓励和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时的权利、义务和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
2.地方特色产业依托。每个工艺美术产区都有其产业特色,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产业,一方面与优势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就业后转化为工艺美术产业的新兴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针对企业出现的技术难题,选派老师挂职锻炼,帮助企业发展,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队伍,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传统的学术性大學,学术性大学大多偏重于理论和科研,不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解决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问题,要培养“双师型”队伍。一方面,要鼓励学校老师进行继续教育,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或到企业挂职,了解行业信息和专业技能知识,动手实操创作作品,提高专业能力,达到教学需求的标准。同时应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方法和工艺美术课题。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充实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
结 语
工艺美术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起步较晚,办学历史较短,研究其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应用转型背景下,各院校应在坚持服务地方的原则上,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在政府政策支持、地方特色产业依托和师资队伍逐渐完善等条件的保障下,实现工艺美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哲.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研究[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65-166.
[2] 李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学校主体视角[D].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3] 廖敏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16(23):55-59.
[4] 程小芳.独立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15 (24):79-80.
【基金项目:莆田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603】